“我问有趣的人,寻好玩的答案”。 这里是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带来的 聊天文化栏目《我问》。 每期邀请一位林少喜欢、欣赏的好友、智者品茶聊天,在闲谈中交流彼此的人生难题,在思维和灵魂的碰撞中,探寻彼此的生命故事,用生命影响生命。 第22期嘉宾是 海蓝 。 54岁那年,她创办“海蓝幸福家”,喊出“生命从50岁开始,60岁绽放,70岁灿烂,80岁辉煌”的口号。
拥有一个曾是省高考状元、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父亲,是一种什么体验?
海蓝记得小时候,父亲逼着她学各种知识,期待她成为爱因斯坦。
她暗暗发誓,以后不会成为这样的母亲,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成为自己。
现在她64岁了,坐在林少面前,回忆起童年细节。她问林少,“你看我像爱因斯坦吗,我看我也不像啊。”讲到这里,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一度,她离科学家的角色很近了。她成为中国眼科之父郭炳宽教授的关门弟子,又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德州贝勒医学院做博士后,要在行业有所造诣,不过是时间问题。
然而命运自有其轨迹,38岁那年,她决定放弃原有专业,改学心理学,“90%的身体疾病都与情绪有关”。
54岁那年,她创办“海蓝幸福家”,喊出“生命从50岁开始,60岁绽放,70岁灿烂,80岁辉煌”的口号。
本期“我问”,林少对话海蓝,她的《不完美,才美》系列图书一度颇受关注,现在她出版了新书《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点击图片购买图书(广告)
海蓝博士的叙述直接而生动,对孩子抱有真挚共情。
讲到女儿从没上课外班,成绩却很好,“上课本身对孩子就是很大创伤,在家就让她好好休息就行了。”
讲到父母控制不住情绪,她问,你能对领导发火吗,既然能在领导面前控制情绪,为何对孩子就控制不了呢,不过是恃强凌弱罢了。
本期我问,林少和海蓝博士聊了聊如何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以及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具体可行操作。
愿所有孩子都能被世界温柔相待。
林少:你的新书和上一本不太一样,上一本《不完美,才美》针对成年人学会情绪管理,这本书教我们怎么接纳孩子,视角转向孩子?
海蓝博士:是的,对我来说这本书非常重要,其实是对我们自己过去、现在、未来的全面视角展开。接纳孩子不完美其实是接纳我们自身的不完美。
我写这本《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最初的想法可以追溯到我六岁的时候。那时候,小孩们互换糖纸,我就想,等我长大后,一定要攒很多很多糖纸给我的女儿。后来我37岁,生了个女儿,我特别高兴,对我来说,六岁的梦想实现了。
在咨询过程中我接触到很多父母,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的表现,而是我们的表现出了问题。
当我们和自己关系不好的时候,养育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有的小孩喜欢学习,有的喜欢做饭,或者画画、运动。当我们从心底把爱给到孩子的生活,他其实做什么都无所谓,都没那么重要。
现在很多父母只盯着孩子学习,是不是班级第一,是不是年级第一,这样的驱动会让孩子有特别多压抑,特别多愤怒。
当我们去问家长,为什么孩子成绩不好,你会那么生气呢。绝大多数父母回答说,他成绩不好,我在我的朋友,我的父母面前,我是个什么人呢?
林少:他觉得没面子。
海蓝博士:对。当你觉得在别人面前不好看,用这件事来驱压孩子的时候,孩子是没有感受到里边有很多爱的,他只感到压力,所以特别多抑郁、焦虑、愤怒的部分都会出来。
林少:确实有很多排名前列的孩子,压力比较大,也不开心,反而是成绩中上的孩子,学习也不错,自己平时也相对快乐,成就更大一些。
这几年越来越多人走上心灵成长的路,“接纳”听起来是很简单,但接纳自己其实很难。
海蓝博士:是的,人在面对不好的事情时,99%的人通常就三种反应。第一是对抗、攻击,打得过就打。第二是逃避,打不过就逃。第三呢,打不了,也逃不了,我就僵死不动。
只有连1%都不到的人,选择的是另外一条路,那就是爱自己。那是条少有人走的路,从本能上来说也非常困难,但能让我们感到内在的宁静、和谐。
我在幸福家提到过八项能力,第一项就是自我负责。
一件事发生了,很多人都会归结于外界,归结于他人,这件事是因为别人的错才会发生的。马上就对抗,对抗不过开始压抑,压抑完变成抑郁,这个过程非常不好。
我们可以静下心来,看这件事我到底哪些地方处理不好,下次应该怎么做。
自我负责的意思,就是辨别什么是我们能做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不要在指责谩骂上花精力,这些事情都很小,但又很消耗能量。
林少:你在书里一开始就说,每个父母都会犯错,这句话其实也能让很多父母释怀。
海蓝博士:是的,就不说为人父母了,我们都是职场中人,在职场里也会犯错,何况是在家里呢。
我见过一个孩子休学了,给他爸妈着急的,三个月里左说右说,终于有一天,孩子愿意去上学了。父母可高兴。
结果第二天起床,孩子说不去了,父母愤怒得要死,想把他砸了。
后来我问他妈妈,有没有一个平时很想改变的习惯。我拿自己来举例子,我想再瘦一点,但看到饭菜那么好吃,我瘦的事就拉倒了,那肯定就胖嘛。
那妈妈琢磨琢磨,说,她也挺想瘦,但也没瘦下来。
我说你再想想孩子,一个人从做决定到去实施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挣扎。就像我们想瘦,但看到好吃的东西会去吃。
孩子开始想上学,但真的要上学的时候,不知道他回想起哪些让他特别难过的事情,就不去学校了。
父母好像对自己的错误经常忘记,但对孩子的错误,就义愤填膺抓着不放。
但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会犯错,不管是作为什么角色。其实犯错是等于成长的,对家长来说,孩子问题特别大,意味着可以有特别大的成长。如果是中等错误,那就是中等成长。
犯错就是成长的里程和指标。
林少:是的,很多人一犯错就很害怕,但如果说看到错误能去改变自己,就会成长。
海蓝博士:中国有一句话,叫批评与自我批评。我相信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当他们犯错的时候,大多数家长都是批评的多。
但你想,孩子非常小,大人从体型上就比他大很多,钱也比他多,他生活各方面全都靠着大人。你说孩子不行的时候,孩子会感到极大的挫败,会非常非常紧张。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错误等于成长的话,孩子犯错了,我们先吸一口气,看看能怎样通过这个错误帮助孩子成长,这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对他和其他人的相处,都会有好处。
林少:很多父母不允许小孩犯错,孩子就很会害怕犯错。但其实,很多成功的创业者,就特别能接受犯错,甚至鼓励自己试错。像马斯克,搞火箭失败了多少次。
海蓝博士: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其实也特别理解这些父母,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对他们的。
所以这本书,我觉得不是为一代人写的,是为四代人写的。
父母对孩子有这样严厉的批评,是因为他父母就是这样对待他的,而他的父母又是被自己的父母这样对待。这是延续了好几代的事。
如果从现在开始改变,意识到人都会犯错,犯错了可以修正,这会影响孩子及后边很多代孩子。
林少:确实父母都会犯错,想要跟孩子建立好的关系,有没有哪些建议?
海蓝博士:有一个打分机制,你可以问孩子,0到10分,我们关系能打几分。
如果他说8分,你可以继续问,怎样才能加点分。那孩子可能会说,一起吃饭能加几分,陪他玩能加几分。也可能会说,他淘气的时候,你不要经常批评他,不要凶他,不要揍他。
我们接触的孩子里,最害怕的就是父母皱眉头,皱完了还撇着嘴。有时候父母皱眉头,是因为生活里的其他事,跟孩子无关。但孩子就会认为是自己不好。
我相信绝大部分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孩子可能并没有感知到。
怎样能让他感觉到呢,无非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
林少:我觉得特别好,书里有一章写着“做孩子榜样,用生命影响生命”,其实孩子模仿最多的就是父母。看到父母眉头舒展,他也会舒展。看到家人朋友都有爱,他也会有爱。
海蓝博士:是的啊,你这么说我想起个故事。有个爸爸特别喜欢喝酒,喝了酒跟孩子说,你给我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在马路上跟人要饭。
孩子说,他这么哗哗跟我说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全是,长大以后不要像你这样!
然后呢,他一边叫孩子好好学习,一边到隔壁打麻将去了。
教育就是做孩子的榜样,你不知道会在什么地方就影响了孩子。孩子不一定会听你怎么说,但一定会看你怎么做。
林少:这几年我做十点读书,很多人也问我怎么培养小孩的读书习惯,我说最好的办法是父母也在旁边读书。
海蓝博士:这个方式特别好。包括你做十点读书,也能让很多人拓展视野。
我记得我女儿五六岁的时候,看书的时候很喜欢看画,但我希望她能读出这个片段的语言文字,但这对她来说太困难了。
后来我们买了个特别好的芭比娃娃,说什么时候读完这本书,芭比娃娃就可以打开。她成天看着那芭比娃娃,很多小朋友来家里也问她,怎么不打开,她说我妈妈说要读完这本书才能打开。
那本书她开始读得非常困难,但成天要读,最后有小朋友来带着她一块读,就读完了。前后花了她两三个月的时间。最后她把芭比娃娃打开,特别高兴。
后来她要买ipad,我说你写30篇作文就给你安排,29篇都不行。她那会儿从美国回来,语文特别差。后来她就自己写,想办法提高,把这ipad挣回来了。
她特别骄傲,说我的iPad不是妈妈给,是我自己挣的。所以我觉得,你不能跟孩子说类似“不读我揍你”这种话,那肯定没用。
林少:这个能力在工作中好重要,我们叫做延迟满足的能力。你在书里还写道,很多家长帮小孩做了很多事,小孩看起来轻松了,但其实并不开心。
海蓝博士:是的,其实父母在教育孩子中,所做的一切,一定不能变成,孩子欠你的账。
林少:会有很强的愧疚感。
海蓝博士:对,另一方面是,产生了一种不平等,你愿意给是你的事。
我想对所有父母说,不要再说什么“我对你做了很多,你亏欠了我”这样的话,这是你对自己的亏欠,不是孩子对你的亏欠。
林少:书里还写,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要自己体验的,有时父母把孩子的事做了,其实就是把他的体验拿走了。说得再难听些,可能把他的人生都偷走了。
海蓝博士:你说得非常对。所以孩子去学校,他不穿衣服,妈妈一定要他穿上,其实他根本不需要穿。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林少:老师您研究了很多跟幸福相关的能力啊。我看您是把抗挫力跟幸福能力挂钩的。
海蓝博士:抗挫力的核心就是孩子到底有多少爱的能力,人这一生如果有一个人爱你的话,其实碰到很多问题你都不会觉得是很大问题。
我记得有个故事说丘吉尔五岁了也不咋会说话,他爸妈很忙,但他有个阿姨就认为丘吉尔是他见到的最最聪明、最最智慧、最最宝贝、最最可爱的一个孩子。
丘吉尔和她生活一起比较久,对小孩来说,五岁之前有个人能对他有这么大的相信,这么爱他,什么都不是问题。
所以对父母来说,好好爱孩子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3岁以前。
孩子虽然说话逻辑不清晰,但每个细胞都能感受到爱。这份爱会深深刻在他的基因里,伴随他成长。
林少:您学了很多年眼科,是怎么从眼科走上心灵成长这条路?
海蓝博士:这个事情特别有意思,我爷爷是当地特别有名的眼科医生,我个子又很瘦小,我妈妈觉得我做眼科医生应该很合适。
我从小就听他们提到眼科之父郭炳宽教授,中国的沙眼其实就是郭老第一个发现的,我们国家的第一部眼科学也是他写的。于是我就一个劲努力,好不容易后来成为他的关门弟子。
我见到他的时候特别兴奋,问了他一句话,你这些年怎么样。他想一想说,这些年很忙碌,非常非常忙。我当时想,我肯定不能一辈子忙,忙到80岁。
我也开始琢磨,人生应该怎么样度过。我的能力和才华,跟郭老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别,那我在这个领域应该怎么走呢。
后来我去美国做博士后,在德州医学中心,我们研究视网膜,和神经科学的科学家们有很多互动。
那时候大家就发现,90%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这给了我很大触动。加上那时候我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对心理学研究很感兴趣。
我还经常帮同学们解决情感问题,于是琢磨着是不是应该转去学心理学。
但那时我已经是博士后了,换心理学等于重新开始。我的导师很有名,作为他的学生,我去做眼科相关的工作会比其他人要容易很多。
得知我想转行,我父母反对,公婆不高兴,所有人都反对。那时候大家连什么是心理学都还不知道,而我已经38岁了,国内有的工人这个年纪都退休了。
后来我想,管他呢,要不行再回到医学也可以。结果,我一上心理学课就如鱼得水,毕业后也是同学当中第一个找到工作的。
当时唯一一个支持我的人,就是我爱人。他说实在不行,咱俩去餐馆打工,吃住肯定能解决。我觉得,包容就等于爱。
林少:你是54岁开始创业,做海蓝幸福家?
海蓝博士:我想想,2015年开始,那还真是54岁。
我有个榜样,褚时健,七十多岁开荒山种橘子。我过去天天买他橘子,他橘子也挺好吃,关键是我特别特别欣赏他的精神,人生从七十岁开始。
以前人们都说五十知天命,现在活到九十岁、一百岁的人特别多,既然人的寿命增长了一倍,那说人生从50岁开始是不为过的。
50岁人生开始,60岁绽放,70岁灿烂,80岁辉煌”。
林少:过去十年您创业也帮了很多父母,您觉得这两年父母们最焦虑的是那些事情?
海蓝博士:还是孩子的成绩以及身心健康。我看到很多人花了非常大的价钱去提升孩子的成绩,但不见得直接有效。
我经常讲一个故事,老鹰和兔子,兔子跑得快,老鹰飞得快。如果想让兔子飞得快,给它补课,周末补晚上补,结果飞行不行,跑步也不行了。
上课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特别大的创伤。我女儿现在是纽约大学毕业,这么多年从没上过补习班,我觉得她在学校上完课了,作业做不做都行。但她会自己主动写作业。
没上课外班,成绩还很好,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们真的把孩子好好爱够了。
让孩子选一个方向,家长去帮他实现,这才是建立和孩子亲密关系、培养孩子未来发展的正确道路。
林少: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结果成长得这么好,很让人羡慕了 。
海蓝博士:像我,我爸爸是北大毕业,是他们全省的状元,他成天让我当爱因斯坦。你看我像爱因斯坦吗?(笑)
他太烦了,整天让我学这学那的,那个过程非常纠结。我上大学的时候,就不想回家了。所以我有女儿的时候,我就想好好爱她,希望她能好好成长。
在学校里,老师成天让她学习,同学互相也在比较,这个鼓动已经很厉害了,回家就让她好好休息就行了。
更重要的是培养她自我负责的能力,同时学会寻找和利用资源让自己建立安全和自信,调整自己的情绪。
林少:很多父母很容易困在愤怒的情绪里,自己也不可控,有没有什么经验能给到他们?
海蓝博士:这个问题很好,我见过太多家长,说对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情绪,爆发以后特别后悔,不知道怎么办。
我经常讲,你很愤怒的时候,见到你们当地大领导,你会扇他两巴掌吗?都说不会。那为什么对孩子就控制不了呢?
其实都能控制。只是我们无意识会觉得孩子又弱又小,揍他,打他,又怎样呢?这就是恃强凌弱。
要去思考的是,孩子到底激发了你什么东西,是恐惧、害怕,还是愤怒?
当我们跟爱人关系不好,跟同事关系不好的时候,不要把情绪都发泄在孩子身上。
林少:老师书里还提到过爱的五种密码,可以简单分享一下吗。
海蓝博士:第一就是夸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负面信息留下的创伤,至少需要五个正面信息才能平和。第二个是身体接触,第三个是相伴的时间,另外送礼和互相帮助也很重要。
林少:书里还提到一些其他的场景,比如离婚的父母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怎么教育孩子?
海蓝博士:比方说我是妈妈,不能老说他爸这不好那不好,就说爸爸怎么爱你的部分就好了,不要去诟病对方。
虽然父母离开了,还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爱孩子。就像伊能静和庾澄庆那样,他们的孩子非常大方地说,爸妈离婚对他没什么影响。
周一到周五他跟着爸爸,周末爸爸工作,他就跟妈妈。他说爸妈在不同时间给了他很多爱,他感受到的爱非常丰富和满足。
夫妻之间也许无法相守到老,但至少相伴的那段时光,要好好珍惜。而孩子呢,无论是跟爸爸还是跟妈妈,都很开心,这才是他该有的状态。
作者 | 天明,《我问》栏目由十点读书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