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讲,年少时的陈子昂并不完全是“改弦更张”了,他还是以前的那个他,倾慕豪侠,只不过,他的格局变得更大了,他要“经世济民”,他要跟郭震他们一样,通过读书,来实现自己更大的抱负。

对陈子昂来讲,读书,并不单单是为了让自己变成一个有文化的人。他的目标,是要从历史当中发现古今兴亡之道,所谓“原其政理,察其兴亡”。正是在这样一种强烈愿望的驱动之下,陈子昂读书的进展很顺利,《陈氏别传》当中,说他“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21岁那年,陈子昂辞别了亲人,他要前往他心目中那个更大的舞台,也就是唐朝的首都长安。随后,就发生了咱最开始提到的那一幕——“子昂碎琴”。



在老家,陈子昂大概也能算是个远近闻名的人物了。但是一到长安,他立马就隐没在了人群当中,没人知道他陈子昂是谁。那怎么办?营销鬼才老陈开始玩起了他的套路。有一天,陈子昂在长安的东市闲逛,恰好遇到有人在卖胡琴,而且叫价百万,引起了很多人的围观。陈子昂发现机会来了,于是他挤上前,高喊一声:“我愿意出一千缗买它!”围观的人都很震惊,这小子是有钱没处花吗?结果,陈子昂来了一句:“这玩意儿我可擅长了!”大家问:“那你能给我们演奏一下不?”陈子昂看到鱼儿们上钩了,于是接着说:“想听我演奏的朋友,明天可以到宣阳坊来,我给大家备好酒席,到时候为大家演奏。”

第二天,陈子昂的住所聚集了好几百个人,其中不乏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辈。只能说,喜欢吃瓜这件事儿,不论身份,大家都一样。在请大家吃了一顿之后,陈子昂拿起胡琴,走上前跟大家说:“我是陈子昂,从蜀地来到了京城,带了文章百轴,本来呢,想通过文章来让大家认识我,可没想到啊,这么多天了,都没遇到过一位伯乐,还是没有人知道我。这胡琴演奏得再好,到底也只不过是贱工的手艺罢了,我怎么会真的留心这种东西呢!”

做完这波拉踩之后,陈子昂举起胡琴,重重地砸在了地上,随后,开始给在座各位赠阅自己的文章。通过这样一番炒作行为,陈子昂成功地给自己带来了一波泼天的“流量”。有了“流量”之后,一切就好办了,毕竟陈子昂自己是真有好的内容的,是可以稳稳地接住这波“流量”的。随后,他的文章开始被大家所看到。在很短的时间内,陈子昂成了京城的一大红人。



你看陈子昂这一套完整的操作,行云流水,先是制造意外和反差,作为一名籍籍无名的外地小青年,他当着众多本地豪门贵族的面一举拍下了昂贵的胡琴,成功地在一处人群聚集的地方制造了一个热点事件;随后,吊足大家胃口,让大家明天再来,引导大家关注和进一步传播;最后,在众人预期的最高点,吃饱喝足,等着看演奏的时刻,再制造一波意外和反差,把胡琴给摔了,并立马拿出自己的文章,给自己立了一个被埋没的贤才的人设,再次制造了一个热点,与此同时,也把自己真正想营销的东西给推了出去。

这太厉害了!难怪有人调侃说,陈子昂是“网红的鼻祖”。那么,这个故事靠谱吗?很可惜,不太靠谱。这件事最早被记录在唐朝人所写的《独异志》当中。不过,今天,《独异志》这本书早已失传,关于这件事,我们能看到的版本,是宋代《太平广记》《唐诗纪事》对此的引用。

可是,问题在于,《独异志》的成书,要比陈子昂生活的时代晚了一百余年。就好比说一件清朝末年发生的事儿,到我们今天才第一次被记录。这就有点怪了。而且,《太平广记》当中记录的版本,前后文也有一些明显的事实错误。所以,“子昂碎琴”这件事儿,严格来讲,是缺少有力的证据作为支撑的。

当然,也有人愿意选择相信这件事儿是真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事儿跟陈子昂的人设是相符的。首先,陈子昂是个富二代,能出得起那个钱;其次,我们前面说了,陈子昂有豪侠之气,有所谓“轻财好施”的名声,所以这是他能干出来的事儿;再次,陈子昂确实有这个才华,因此,在大家传阅了他的文章之后,他能够立马“声华溢都”,这样的结果是合理的;最后,是故事的发生地,东市,那是唐代长安卖奢侈品的地方,附近住着很多达官显贵,能发生这样的事儿也不稀奇。

总的来讲,这事儿能火不是没有原因的,一方面,这是个名场面,太有画面感和戏剧性了;另一方面,这事儿跟事件主角陈子昂本人的人设也是相符的,并且在当时具备发生的条件。所以,很多人就信了。这事儿未必具有“历史真实”的品格,但确确实实符合了“文学真实”的标准,它满足了人们对陈子昂人物形象的心理期待。

而在较为可信的历史材料当中,陈子昂初入长安,虽然也有在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但是他所采取的手段,其实还是蛮常规的,即所谓“游太学,历抵群公”,也就是进入国子监学习,并且到处拜访各位大佬。



陈子昂那阵子去了长安,也去了洛阳,参加了一些大佬的酒局,也写了不少没营养的诗。酒局上写的诗,大多都没什么营养,华而不实,即所谓“轻靡”。陈子昂自己也不太喜欢这样的诗,他读书,是想要经世济民的,不是想要去舞文弄墨的。陈子昂这两年的创作虽然乏善可陈,却为他后来鲜明的文学主张奠定了实践基础。他在不断踩坑的过程当中,渐渐知道了自己所想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格。

开耀二年,也就是公元682年,24岁的陈子昂参加科举考试,却不幸落榜。这事儿给了他不小的打击,他回到老家,跑到山林里隐居了起来。他跟一位和尚朋友说,他要放下尘事的纷扰,要跟对方在这里禅居林卧度过一生。当然,陈子昂的这些话,咱听听就好。他真正的想法,暴露在他曾经写过的一首吟咏鬼谷子的诗当中。诗是这样写的:

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

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

七雄方龙斗,天下久无君。

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

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

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隐士,所以你看,陈子昂吟咏鬼谷子,表面上好像是说自己想要归隐。所谓“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说的是鬼谷子虽然有经世的才华,但他选择了在山林当中安乐地度过一生。这其实就是陈子昂在隐晦地自夸:我就是像鬼谷子这样的人!但是,你再往下读,“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这说的是,鬼谷子能“舒”能“卷”,从能力上看,他完全可以选择出仕,但是呢,也可以选择归隐。那么,是应该选择出仕,还是选择归隐呢?诗的最后一句,“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我怎么能像山中树木一样,活得很长,却没有什么用,整天跟麋鹿待在一起呢?

你看,这才是陈子昂的真实想法。他始终惦记着的,还是他那个没来得及施展的抱负。所以,很快,他就“出山”了。在武则天临朝称制的文明元年,也就是公元684年,二月,陈子昂顺利跃过“龙门”,考取了乙科进士。至此,陈子昂可算是进入大唐的官场了,而当时的太后武则天,也已经从幕后走向了台前,成为这个王朝的真正掌舵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