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最近解大便的时候总是有鲜血,你看这是怎么回事啊?”54岁的黄女士平素身体健康,近半个月被便血的情况困扰。或许是痔疮呢?她抱着侥幸心理就诊,但被确诊直肠癌,且肿块离肛门口非常近,切肿瘤还是保肛门?最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普外科主任石欣教授团队在机器人辅助下成功完成腹腔镜下直肠前切除术,实现了黄女士治肿瘤又保肛的愿望。


女子反复便血,直肠处发现肿块

黄女士来到中大医院肛肠科门诊就诊,肛肠科霍明东副主任医师为她进行了直肠指诊,这一摸不要紧,霍明东的面色立即凝重起来。原来,他在黄女士的直肠内摸到了一个质地坚硬的肿块,而且离肛门口非常近。当即,霍主任建议患者住院检查,并联系了普外科主任石欣教授,入住该院胃肠外科。

石欣主任带领团队对患者病情进行了详细的询问,随后为患者开展了肠镜、盆腔核磁等检查。最终,肠镜病理证实黄女士的直肠肿物为中分化腺癌,并且核磁结果考虑肿瘤分期较晚,肿瘤下缘距离肛缘仅有2.3厘米。

肿瘤下缘距离肛缘仅仅2.3厘米!在外科专家以往的观点中,肿瘤下缘距肛缘5厘米以内,患者的肛门就难以保留,需要进行肠造口。一想到这里,黄女士几近崩溃,她没有办法接受这一结果。

切肿瘤还是保肛门?专家:两项都要!

石欣主任考虑到首先患者不接受肠造口的结果,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肿瘤下缘距肛缘2cm以内的患者保留肛门是安全的,并且生存情况与不保留肛门没有差别。因此,石欣决定为患者行保留肛门的直肠癌根治术。

但是另一个难题又出现了,人的盆腔相对狭窄,而且黄女士体型瘦小,这意味着操作空间更加有限,这不仅会增加手术难度与时长,患者的手术风险也陡然增加。这该怎么办呢?

“根据病人的情况,我认为机器人手术很适合她”,经过术前讨论,石欣给出了一个手术方案。机器人,即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利用其灵活的操作臂为患者进行手术操作,不仅弥补了传统腹腔镜器械不能自由转动的劣势,而且手术医生兼顾主刀、助手、扶镜手的角色,从而使手术中的操作更加顺畅,尤其适合解剖结构复杂,空间狭小的手术操作。


直肠癌手术帮手——达芬奇机器人

2024年12月15日,石欣主任及其团队为黄女士进行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直肠前切除术。在机器人的加持下,手术顺利完成,术中出血极少,尤其是在处理盆腔以及加固吻合口时,机器人的操作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完成了传统腹腔镜难以操作的步骤,以往医生别扭的姿势或许才能实现的操作也得以高质量地完成,不仅为黄女士实现了超低位保肛,而且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患者的安全。黄女士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出院当日患者及家属对石欣主任团队表达了感激之情。

石欣介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不仅继承了传统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还凭借其灵活的机械臂、清晰的三维视野,以及有效过滤术者手部颤抖的功能,实现了更加精细的操作。这使得在低位直肠恶性肿瘤手术中,机器人能够更好地保护肛门括约肌和神经,减少术后恢复时间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特别对于位置低、肿瘤体积较大,或肥胖及骨盆狭窄的患者,机器人手术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因此,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显著提高手术精度并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

通讯员 刘庆蔚 蔡逸秋 崔玉艳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梅书华

通讯员 供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