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注意到,如今的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了,还有一些年轻人对结婚、生娃没啥兴趣,甚至主动选择不婚或者丁克。
这事挺让人感叹的,毕竟以前大家总觉得结婚、生娃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可现在好像不是那么回事了。
我看过一个采访,一对丁克夫妻说:“周围好多家庭因为有了孩子整天鸡飞狗跳的,什么辅导作业、与父辈的教育理念不合引发了许多矛盾。”
他们庆幸自己没跳进这个“火坑”。
还有我同事小云,一个典型的女强人,她说:“我现在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感觉特别充实。”
她总觉得,现在这社会竞争这么激烈,生孩子可能会影响她的职业发展。
这些现实的考量不禁让人发问:当初国家总人口仅7亿时,为何严格限制生育,而今人口突破14亿大关,却转而鼓励多生了呢?
一、曾经的“独生子女”时代。
上世纪70年代,我国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当时,土地资源有限,粮食供应紧张,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也难以满足庞大人口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计划生育政策应运而生。
你走到哪儿都能看到那句响亮的标语——“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它贴满了村头巷尾,就像是时代的口号,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里。
这一政策在当时是必要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人口过快增长,是会拖累国家的经济发展的。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当时的政策宣传深入人心,“只生一个好”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人们在潜意识里接受了这种观念,认为这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
那时候,家家户户要是只有一个孩子,那都算得上是紧跟时代步伐的“模范家庭”了,独生子女家庭渐渐成了主流。
赵阿姨在聊天中分享自己的经历:那会80年代,我是一名国企职工,婚后第二年怀孕,
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上门劝说:“政策只允许一个孩子,生多了要罚款。”她和丈夫犹豫再三,最终妥协。
她说:“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多生就是给国家添负担。”
有意思的是,如今赵阿姨的女儿33岁,未婚未育,提到生育便摇头,她认为:“养孩子太贵,我自己房贷都还没还完呢!”
的确,当初的政策目的是缓解资源压力,但无意中也塑造了一代人的“独生思维”:
家庭将全部资源投入独子,导致育儿成本飙升,间接为今天的低生育率埋下伏笔。
二、如今人口结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我国人口已经达到了14亿,但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的人口数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进一步增加到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
这个数据透露着,将来的社会养老和医疗负担可能会越来越重。
其次,受到人口结构中年轻人群体的比例减少,消费市场也收缩了。
就比如以前的房地产市场那叫一个热闹,到处都是新开的楼盘,大家争着买。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现在年轻人少了,买房的需求也少了。
另一方面,消费市场不景气,企业赚不到钱,大家手里的钱也变少了。
这就好比,以前街边的小店生意好得很,人来人往,现在人少了,生意就难做了。
长此以往,不仅企业受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会受到拖累。
此外,劳动力不足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而养老负担的加重又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因此,鼓励生育成为一种应对策略,希望通过增加人口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三、心理层面的分析:为什么年轻人“不愿生”?
1、生育观念的转变。
“我小时候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我也习惯了这种生活。
现在,我和妻子都工作很忙,如果有了孩子,我们可能没有太多时间陪伴他。
而且,育儿成本太高了,从孩子的教育到生活,都要花费很多钱。我们担心自己无法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小王说出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声。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转变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程度的提升,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许多年轻人更注重个人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品质,生育意愿相对较低;
第二,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面临着购房、就业、教育等诸多压力,这些压力让他们对生育产生了顾虑。
第三,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更愿意将资源投入到个人的消费和享受中,
他们认为“与其辛辛苦苦养育子女,不如自己过得舒适、快活”。
2、“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
之前网络上盛传一句话“如果不能给孩子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如不生。”
心理学家Higgins提出,在个体的心理世界中,存在着一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微妙平衡。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例如当“理想自我”(即父母内心深处对于孩子未来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出类拔萃、成为社会的精英)
与“现实自我”(即父母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经济条件限制以及个人精力的有限性)之间的差距变得过于悬殊时,个体往往会陷入焦虑状态。
这种焦虑源自于内心深处的不满足与失落感。父母可能会因为无法实现自己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而感到自责与挫败,
同时,面对现实的种种限制,他们也可能感到无力与困惑。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父母的情绪健康,也可能对孩子的成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束缚着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虽然当前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令人担忧,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政策调整、社会支持和个人观念的转变,未来依然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