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期生活在北京的广东韶关人,我的老家有两个,一个是出生地——广东乐昌;一个是原籍地——广东南雄。对于原籍老家的印象,还是十多年前的一次清明返乡,泥泞的土路、逼仄的老屋和终日劳作的乡亲,而同说一口客家话让我从未感觉与老家有距离。


△大年初一,被称为“广东第一巨龙”的“九十九节龙”等非遗项目亮相南雄市举办的“雄州古郡舞巨龙,非遗巡游贺新春”活动,为“非遗年”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南雄市政协供图

大年初二,因为陈氏祖祠重新整修,80多岁的老父亲带领全家三代人驱车赶赴家乡。南雄古称雄州,自古是岭南通往中原的要道,是原中央苏区县,也是中国“黄烟之乡”“银杏之乡”“恐龙之乡”。父亲与家乡感情深厚,名字中的“浈”字取自南雄境内最大的河流——浈江,三岁丧父的他吃“百家饭”长大,入城后对族人多方关照,是村里年龄最大的长者,此次返乡期待已久。

虽然导航显示已经到达父亲从小生活的太和村,但彩绘一新的幢幢楼房,四通八达的水泥路面,甚至还有路灯和篮球场,让父亲完全找不到昔日熟悉的村落。当听到侄子热情的招呼声后,父亲才回过神来,推开铁门走进院内,除了停放的小汽车外,还有农机具和活泼的鸡群,总算找到一点农家的味道。

曾经,父亲作为家中老大,倾尽全力才帮助弟弟妹妹成亲,而侄子凭借打工收入,不仅盖起了三层楼房,还在市里买房安家,大女儿也考上了深圳大学。冬日的阳光洒满庭院,小孩们在追逐打闹,年轻人在谈天说地,中年人在杀鸡摘菜,老年人在拉手叙旧,好一派祥和温馨的团圆景象。


在前往陈氏祖祠的路上,我们看到父亲曾流淌汗水的烟田已经插上了“紫土香米”的招牌,南雄市湖口镇太和村党总支书记陈亮介绍,“近几年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扶下,立足当地宝贵的紫色泥土和300年‘烟稻轮作’古法耕作的资源禀赋,引进了华南农业大学的香米种植技术和标准,孵化了南雄第一个紫色泥土农业品牌(紫土香米),建设了南雄烟田香米数字体验馆项目,太和村成为紫土香米第一村,村集体经济收益从原来的12万元跃升到90多万元,好稻米终于可以实现高效益!”

听父亲说过,夏季是农忙最苦的时候,不仅天气炎热,而且烟叶收获后还需继续烘烤晾制,与水稻种植期重合,每个人都从早忙到晚。陈亮笑着解释,“这都是‘老黄历’了。现在村里引进社会资本进行农田宜机化耕作改造,不仅粮食产能提高10%,农户土地租金每亩增至500元,村民坐收租金,还可打工赚钱,参与分红,日子越过越美!”

陈氏祖祠的门口已经聚集了很多乡亲,摆上了60桌的流水席,被纳入南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磨地狮、板灯龙格外显眼。家家户户都拿出一大卷鞭炮有序铺在地上,吉时一到,鞭炮炸响,狮龙飞舞,锣鼓喧天,隆重的祭祖仪式开始。陈亮信心十足,“这是新陈屋村小组前所未有的大聚会,先祖们选择在南雄恐龙化石群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罗佛寨山脚下生存繁衍,我们唯有更加努力,在‘百千万工程’带动下,让村子环境更美,村民收入更高,生活幸福感更强!”


太和村是南雄市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南雄市政协秘书长李卫兰告诉记者,南雄市成功入选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正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抓手,锚定打造“三强三优”农业强县,建设“三和三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创建目标,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为粤赣地区原中央苏区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南雄经验。

夜幕降临,村口的大池塘四周摆满了各家各户的烟花,正竞相冲向天空绽放最美的烟火,乡亲们驻足观看,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一代接着一代干,触手可及的新农村新生活就在眼前。

记者:陈建萍

文字编辑:吕婉莹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