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2020级学生韦孝诚,起诉重庆轨道交通一事迎来新进展。媒体报道,2月5日,韦孝诚告诉媒体,诉讼请求被驳回。但这场看似“败诉”的案件,却因法院判决中要求重庆轨道集团退还2元票款,并建议增加更多便民措施,引发了公众对法治教育、公民意识与社会规则的多重思考。(源自澎湃新闻)
法治教育的实践课堂
韦孝诚的诉讼始于一次日常的“地铁如厕”经历。他和同学因站内厕所位置不便被迫出站,被系统自动扣费2元。尽管他们未乘车,但依据《重庆轨道交通票务规则》,只要进入付费区,就被视为合同成立,需支付最低票价。这一规定让韦孝诚质疑:“没有乘车为何要付费?”
作为法学专业学生,他选择用诉讼回应不合理。从立案到庭审,全程无需代理,花费20元诉讼费,耗时半年。尽管最终败诉,但法院认定重庆轨道集团作为承运方应退还票款,建议轨道公司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服务便利性。这场官司生动诠释了“法律不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实践工具”。大学生通过真实案例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社会行动,这种“学以致用”的勇气,正是法治教育最鲜活的教材。
规则意识与公民责任的平衡
案件争议的核心在于规则合理性与公民权利的边界。重庆轨道集团辩称,收费规则是政府定价,且已通过公告告知乘客“10分钟内可联系工作人员免费出站”。但韦孝诚指出,这类公告容易被忽视——相关公众号文章阅读量仅3000次,与每日数百万客流量相比,宣传效果有限。
法院判决认为,现有规则虽合法,但需改进服务便利性。这揭示了一个深层问题:规则制定者是否有责任让规则更人性化?公民是否有义务主动了解规则? 韦孝诚的诉讼并非单纯“较真2元钱”,而是呼吁公共服务在数字技术时代更透明、更贴近需求。这种对公共事务的关注,正是大学生公民责任感的体现。
年轻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力量”
韦孝诚的案例并非孤例。2023年,华东政法大学学生罗雨洁因类似问题起诉上海地铁,最终促使上海推出“10分钟内免费同站进出”政策。这些年轻人用法律武器挑战看似“合理”的规则,虽然胜败不一,却推动了公共服务的人性化改进。
重庆轨道集团本来已在全市车站张贴“10分钟内免费出站”提示,通过广播强化宣传。现在收到法院的建议,要求通过技术手段采取更多措施进一步提高乘客的便利性,可以期待会有更多便民措施的出台。这些改变证明:个体的行动虽小,却能成为社会进步的“杠杆”。正如韦孝诚所言:“诉讼成本远超2元,但若能推动规则优化,就值得。”
文末总结
韦孝诚的2元官司,是一堂生动的社会教育课。它告诉我们:
法律的生命在于应用,学生通过真实案例深化理解,社会通过司法回应完善规则,所以,学校的法治教育需与实践结合。
公民意识需从小处培养。关注公共事务、质疑不合理规则,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年轻人用法律与理性推动社会进步,证明“微小的力量”也能撬动“厚重的现实”。
这场官司的结局,不是简单的“输赢”,而是一次关于规则、权利与责任的全民讨论。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善于思考、勇于行动的公民。
如果下次你在公共场所遇到类似问题,会选择默默接受,还是成为下一个“韦孝诚”?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