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疗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两新”)是一项重要议题。为了推动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202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推动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和信息化设施迭代升级,大幅提升先进医疗装备发展应用水平。到2027年,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主要大型医疗设备百万人口拥有量基本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端医疗设备短板加快补齐,县域基层医疗设备条件持续改善,有力支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医疗设备保障和应急能力明显提升。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医院、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该怎样配合,从而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是亟待破解之题。


期待进一步可操作的政策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院长刘巍峰表示,“两新”政策是国家的战略方针,必须积极推进,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医疗卫生机构仍需要关注一些实际问题。从整体上看,大型医疗设备更新对医疗卫生机构和患者来说是利好,但也涉及设备资产管理的问题。例如,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设备更新通常有时间限制。如果提前更新,那么,如何处理原有设备的报废程序或固定资产处置程序,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与政府充分沟通,确认当地是否已经出台或将要出台相关政策,否则在后续的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政策上的困惑和操作上的困难。

刘巍峰进一步举例,当前,许多国产医疗设备采用了备案制来标注有效期,部分设备有效期为4年或5年,而此前并没有类似的备案规定,设备标签上通常不标明有效期。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设备在使用满6年后才能报废;若设备使用不到6年,一般不会提前报废。“如果设备的有效期被设置为3年、4年或5年,那么在使用到第3年或第4年时,是否仍能继续使用这些设备?也是需要关注的。”刘巍峰说。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采购中心主任黄亮对此也表示认同。他说:“医疗器械更新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政策的规范性至关重要。政策需明确制定更新标准和规范,明确哪些设备可以更新,以及更新的条件和标准。”

确保资金投入实现最大效益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设备处处长钟建平表示,除了政策支持外,资金保障也是实现医疗设备“两新”的基础。

对于资金来源问题,《关于印发推动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的通知》已给出答案。该通知提出: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所需资金,由超长期国债、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筹措安排。对于地方项目,国债资金属于补助性质。同一项目原则上不得重复申请不同中央专项资金,避免重复投入。各地要积极调整自身财政支出和投资结构,统筹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渠道,切实履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和保障主体责任,确保有关设备更新配置资金足额到位。同时,该通知对国债资金的安排标准也予以明确:对地方的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项目,原则上按照东、中、西、东北部地区分别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40%、60%、80%、80%的比例进行支持。

为确保设备资金的合理使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资产监管部主任金广予认为,从长远来看,通过机制改革可推动设备“两新”和预算申请的合理化,确保新设备与医院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使得资金投入能够发挥最大效益。医疗卫生机构也应改变以往“预算越多越好”的思维模式,转而根据实际需求来申请预算。同时,设备厂商应将焦点从争取更多机会转向根据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将设备投放到最适合的科室或单位。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设备更新和资金使用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能够得以实现。

“两新”要紧紧围绕实际需求

金广予表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医疗卫生机构与医疗器械公司在“两新”政策中的立场存在差异。医疗卫生机构希望通过政策争取更多资金支持,以推动设备“两新”,而医疗器械公司则希望通过这一政策促进自己的设备产品在医疗卫生机构更多更新落地,甚至希望推动新增设备的增量采购,而非仅仅是更新。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在其中的角色是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但前提是确保这些资金能够有效地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和使用条件。

“在设备更新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如何衡量设备的适配性和实际需求成为难点。例如,如何确定设备更新的标准?从医疗卫生机构的角度来看,如何确保设备采购的合理性,并避免资金的浪费,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金广予介绍,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作为市级医院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的责任主体,要带领市级医院在资产管理,尤其是医疗装备层面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金广予说:“有很多管理上的问题都需要去关注。比如,医院设备的故障次数是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投入的资源,特别是维护和保养费用是否做到了最大限度的精减?在选择保修合同时,是否选择了最经济、有效的方案?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将带领各个市级医院,不断加强管理力度,通过不断学习和横向比较优化管理。”

钟建平也认为,医疗设备的配置应与各医疗卫生机构的战略目标相契合。在设备更新过程中,并非所有设备都需要配置最先进的技术,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配置,采用分阶梯配置的方式,以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快淘汰高耗能、维修成本较高、功能落后的设备,及时将其更新为现代化的高能效设备,并重点考虑数智化和智能化设备。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也能为医疗保障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评说

落实好“两新”政策须厘清分工

要真正让医疗设备“两新”政策落地生根,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必须在各自领域认真履职,同时加强协作,实现长期效益最大化。

政府要做好服务与统筹协调工作。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导者,更是服务者。在推动“两新”政策落地过程中,政府应扮演好“引路人”和“桥梁”的角色。

所谓“引路人”,是指政府要通过出台引导性政策和落地细则,明确更新设备的方向和标准,为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引。在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对政策理解不够透彻时,政府应积极提供解答服务,为二者纾困。当政策实施遇到梗阻时,政府应积极优化政策,疏通堵点,助力政策顺畅落地。

所谓“桥梁”,是指政府要搭建资源协调的平台,充分调动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和社会资源,为政策的实施提供全方位支持。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需求的调研,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状况,针对性出台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

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精准定位与长远规划。医疗卫生机构是政策实施的主体,设备“两新”更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首先,各医疗卫生机构应对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全面摸底,包括现有设备的性能、患者群体的需求以及医疗卫生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设备“两新”浪潮中,医疗卫生机构切忌盲目追求先进性,而是要综合考虑患者需求与成本效益,做到精准投入。

其次,医疗卫生机构应将设备更新纳入长远发展规划中,深刻理解“两新”的国家政策,结合自身定位和服务目标,科学制定设备配置方案,要“走一步看两步”。比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更注重医疗设备的实用性和性价比,而大型综合医院则可以在高端设备的引入上着力创新。同时,医疗卫生机构需要注重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将资源用在刀刃上,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让花在“两新”上的每一分钱都体现在为患者健康服务的初心上。

企业应专注医疗设备的创新与长期价值。医疗设备企业在“两新”政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企业不应只追求短期利益,而应将目光投向技术创新和服务价值提升上。设备“两新”不仅是一次性的销售机会,更是企业与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合作的起点。企业应深入了解医疗卫生机构的具体需求,为其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推动设备服务模式的创新。此外,企业还应积极布局智能化和数字化设备的研发,以满足未来智慧医疗的发展需求。针对基层市场,企业应开发高性价比产品,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助力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这种基于实际需求的创新,不仅能提高市场竞争力,也能为医疗体系的整体优化作出贡献。

顺利推进“两新”政策,离不开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协同,才能实现政策的最大效益,为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强有力支撑。

文:健康报记者 吴刚

编辑:谢文博 秦明睿

校对:杨真宇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6B3MWQH5】获取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