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贾运可

2月6日,徕木股份(SH603633,收盘价8.60元,市值36.71亿元)与两家企业共同成立“时代之门(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代之门),跨界进军人工智能(AI)领域,但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仅为1000万元。近年来的市场热点,时代之门经营范围多有涉及。这引发了市场对公司是否“蹭热点”的质疑,尤其是在公司董事长刚解除留置的敏感背景下,更加剧了外界对公司战略稳定性的担忧。

从连接器和精密部件制造,到进军AI领域,徕木股份的转型路径显得颇为突兀。尽管公司在2023年底启动了TSN(时间敏感网络)系统研发,目标是提升自动驾驶和机器人行业的信号传输精度和速度,并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这一项目的后续进展及能否为公司带来效益,仍有待观察。

事实上,近年来,徕木股份在新能源、储能及氢能源电池等新兴领域也有所尝试,但至今也未显著改善业绩或带来可持续的技术突破。更令人担忧的是,徕木股份此前宣布计划在湖南长沙投资7亿元建设区域运营中心及数字化工厂项目,公告发布后至今未见任何实质进展,2023年报和2024年中报对此只字未提。这种追逐市场热点的行为,不仅让投资者疑虑其战略方向是否明确,更反映出企业在核心竞争力建设上的不足。投资者质疑公司是否真心推进项目,抑或只是借助地方政策和市场热点进行短期炒作。

跨界投资本无可厚非,但企业需要具备相应的资金实力和技术积累,“多线作战”无疑是大忌。截至2024年9月30日,徕木股份的资产总额仅36亿元,净资产不到20亿元,账面货币资金仅3.27亿元,这与AI领域动辄数亿元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成本相比,显得捉襟见肘。

资本市场的本质是信用市场。企业如果通过“蹭热点”来吸引市场关注,短期内或许能带来股价的波动,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缺乏实质支撑的行为只会蚕食市场信任,最终损害的是企业自身的估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于投资者而言,理性判断企业的长期价值比短期热点更为重要。徕木股份能否在AI和数字化工厂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仍需时间检验。真正的战略转型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和稳健的资金支持,而不仅仅是通过资本运作和概念炒作来提振股价。市场最终会用业绩说话,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和长期规划的企业,即便一时借助热点概念获得关注,也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