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保时捷一纸解雇令引发行业震动——首席财务官(CFO)卢茨·梅施克与销售主管德特勒夫·冯·普拉滕被提前终止合同。这一决策看似突然,实则暗含保时捷在销量暴跌、业绩承压下的战略焦虑,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持续溃败,暴露了这家老牌豪华车企在电动化与本土化转型中的深层困境。

销量暴跌:中国市场成“致命伤”



2024年保时捷全球销量31.07万辆,同比下滑3%,但其背后隐藏着更严峻的区域分化。中国市场以28%的暴跌成为最大拖累,全年仅交付5.69万辆,连续三年下滑(2022-2024年降幅分别为2.5%、15%、28%)。讽刺的是,除中国外,保时捷在欧洲、北美等市场均实现增长,德国本土销量甚至同比增长11%。这一反差凸显了中国市场对保时捷的“战略性溃败”,曾经的全球最大市场如今沦为第三,直接动摇了其全球业绩根基。

转型迟缓:电动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失速



此外,保时捷的本土化策略亦显被动。面对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定制化需求的升级,其反应迟缓,直到2024年12月,保时捷中国才宣布增设技术部门,统筹本地研发与采购,而此前多年依赖进口车型和“一刀切”的全球策略,错失了本土化创新的黄金窗口期。

人事动荡:业绩压力下的“替罪羊”逻辑

此次被解雇的两位高管均是保时捷元老:梅施克任职24年,主导财务战略;冯·普拉滕深耕销售21年,曾推动北美市场增长。两人的离场表面是“推翻前朝元老好改革”,实则折射出保时捷内部对转型不力的追责。梅施克曾提出“20%销售回报率”目标,但因电动化投入拖累利润而落空,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利润暴跌41%。冯·普拉滕则因坚持“不降价”策略,在特斯拉与中国新势力的价格战中丧失份额。



需要注意的是,保时捷的困境并非个例。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近乎所有传统豪华品牌同样面临中国新势力的冲击,但保时捷的问题更为尖锐:其超豪华定位与电动化高成本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而中国消费者对“智能豪华”的定义已从机械性能转向科技体验。若保时捷无法在电动平台、智能座舱等领域实现突破,仅靠品牌光环将难以为继。



汽车网评:此次人事地震,既是保时捷对过去失误的清算,也是其向新时代妥协的信号。然而,换帅易,换战略难。当“保时捷”三个字不再自动等同于市场号召力时,这家老牌车企需要的不仅是高层更迭,更是一场从产品到思维的全方位革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