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春 过大年
灵蛇贺岁 新年快乐
清晨六点,窗外的鞭炮声零星响起,城市还裹在除夕的余韵里酣睡。我轻轻推开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玻璃门,换上无菌服,戴上双层手套,走向生物安全柜前熟悉的工位——这是我在岗位上度过的第五个春节。
消毒液的冷冽气息混着打印机“滴滴”的声响,成摞的医嘱单正从传送口涌出。肿瘤化疗药、肠外营养液、抗生素……每一袋静脉输液背后,都是重症监护室里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我的指尖快速划过屏幕,核对处方剂量:一位肝肾功能异常的老年患者,必须精准调整万古霉素的浓度;新生儿科的医嘱单上,0.15ml的剂量需要放大镜般细致的手稳。春节的病床不会清空,我们的核对键更不能有丝毫偏移。
“肿瘤内科2床化疗方案调整,急需补配!”对讲机突然响起时,我正在给一袋紫杉醇贴上醒目的“高危警示”标签。隔壁操作间的同事已默契地启动紫外线消毒程序,三十秒后,我们隔着防护面罩相视点头,像精密齿轮般重新咬合进流水线。生物安全柜的荧光下,玻璃安瓿被砂轮划出清脆的裂响,澄澈的药液顺着针管蜿蜒,恍惚间竟与窗外炸开的金色烟花有了某种相似的轨迹。
中午接过食堂送来的饺子,手机屏幕亮起母亲发来的全家福。照片里空着的座位曾让我愧疚,直到某天查房时听见护士说起:“3床老爷子今早能喝粥了,多亏营养液配得及时。”此刻望着操作台上排列整齐的药袋,突然明白那些未能围炉守岁的夜晚,原来早已化作输液架上无声流淌的星河。
当最后一袋营养液贴上“调配合格”的绿色标签,远处的新年钟声恰好撞破夜幕。我们褪下汗湿的隔离衣,在电子交接单上签下密密麻麻的核对记录——这是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新年仪式,没有红灯笼,没有祝福语,但每一袋安全送达患者体内的药液,都是我们写给生命的平安符。
来稿:厦门市第五医院静配中心陈火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