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一位康复治疗师在小红书上分享了他的经历:
他在科室工作群里发布了当天的治疗单,并汇报称XX患者的十次康复治疗已完成。然而,这一举动却被一位懂康复的领导质疑道:“你们每天的时间都是这个点吗?没有一分的偏差?”
评论区里,来自各地的治疗师们纷纷开启了吐槽模式:
@浙江治疗师:我们这里已经被查了个底朝天!
@上海治疗师:就是检查时,医保一看到这记录单就会问,你们的治疗都是在这个时间点进行的吗?接着就要求查监控,你们上一个患者和下一个患者之间难道没有间隔吗?间隔这么短,能来得及到病房吗?
@广东治疗师:现在医保检查越来越注重合理性了,写治疗记录单时,时间不要写得太连续,中间最好空出几分钟来。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以来,因治疗单填写不规范而暴露违规细节的情况不在少数。一些医疗机构在记录患者康复情况时,存在字迹潦草、项目不清、数据不实等问题,使得监管部门在审核时能够轻易发现其中的漏洞和违规之处。
典型案例
泉州市一医院及其多名康复治疗人员因违反医疗管理规定,被泉州市丰泽区卫生健康局行政处罚。此次处罚事件涉及未按规定填写病历资料及使用执业助理医师独立执业等问题,7名治疗师与1名助理医师共被罚款9.9万元。
部分地区的医保部门对记录单的内容有明确要求,如成都市规定康复治疗项目的记录单除了参保人的信息外,还应包括项目名称、执行时间、执行次数、执行人员、参保人签字等信息。
治疗单常见不规范的情况有:
1无具体执行时间:部分康复理疗对执行时间有要求,如电针适宜时间为15-30分钟。若没有记录起止时间,无法证明治疗的规范性;
2签字不及时:操作者和患者的签字不及时,无法体现操作的真实性;
3时间重叠:同一操作者同时治疗多个患者;
4时间顺序不合理:先进行有创操作的理疗,再进行无创理疗;
5操作无具体位置:部分项目按部位或穴位计费,若没有具体的执行位置,计费依据无法体现;
6七吻合不符:理疗执行与医嘱或会诊意见不一致;
7笔迹不一致:存在代签名的情况;
8位置重叠:同一患者在同一位置或穴位同时接受多个理疗项目;
9记录不实:执行记录与患者或操作者的描述不一致;
10信息错误:患者的基础信息错误,如床号、年龄等。
注:治疗人员的排班与各种记录、计费之间应具备合理性。在日常工作中,有时医务人员排班显示休假,但执行单上仍有其签字,或者执行单显示的理疗执行时间段内该医师未上班。
《康复治疗记录》需含诊断、种类、部位、方法、时间等要素,缺一不可,不论是卫健委和医保部门都非常重视患者参与治疗的真实记录。填写时务必按规定执行,避免出错。
同时,医疗机构严禁使用无资质人员诊疗,之前知知就报道过(点击查看),对于无证实习的员工,务必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签字。
· 欢迎点赞、在看、分享到朋友圈 ·
编辑丨云自闲
来源:小红书、政府官网、康知了
编辑丨云自闲
本文系“康知了”综合整理创作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上图为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