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
寒冬,内蒙古巴彦淖尔的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原本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被冰封住了脚步,结起厚厚的冰层。纵横交织的钢梁在黄河上建起一座“钢铁巨龙”——三盛公黄河铁路特大桥。大桥之下,马瑞祥大口喘着粗气,举起冰钎一下接着一下,重重地击打冰面。
“为预防黄河开河时大冰块撞击桥墩的危险,缓解超厚冰面对桥墩的压力,我们需要在黄河的冰面上打冰沟。”作为国铁呼和浩特局乌海工务段乌海路桥车间巴彦路桥工区工长,马瑞祥带领10名桥隧工,负责三盛公黄河铁路特大桥养护维修工作,他们被称为黄河上的冰雪“钎夫”。
前往冰面作业前,桥隧工们把安全绳扣在一根粗绳上,粗绳另一端连接着岸上的绞盘,马瑞祥解释说,“这是为了保障人员安全,以防万一黄河冰面断裂。”随着打冰沟的持续进行,碎冰越积越多,冰面变得更易打滑,“作业时注意脚下碎冰防止滑倒,你俩先清理刨下的碎冰。”马瑞祥嘱咐道。
1月17日,国铁呼和浩特局乌海工务段巴彦路桥工区的桥隧工们打冰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摄
看着师傅打冰沟,今年23岁的张硕跃跃欲试,连续击打不到一分钟,张硕便累得气喘吁吁,“等下,我先歇会儿。”当记者问张硕围着桥墩打完这一圈冰沟预计需要多久,他想了想回答说:“一个星期吧,再累我也要坚持打完。”话音刚落,马瑞祥和工友们哈哈大笑:“几个小时就得打完,还能等你一周?”
马瑞祥记得早些年打冰沟场面十分壮观,上百号人要连续作业四五个小时,“外面天寒地冻,我们热得连棉袄也穿不住,手上磨得全是血泡。”由于新修建的桥以斜拉桥居多,打冰沟的作业越来越少,但马瑞祥觉得“这件事还是需要年轻人来做。”
张硕刚参加工作半年多时间,这是他第一次打冰沟,他记得“第一次上桥,看着脚底流动的黄河水,觉得有点害怕。”如今,张硕已经熟悉了作业内容,在平均年龄32岁的队伍里,张硕和同事们关系都不错,“我计划今年争取考上桥隧高级工职业资格证。”
1月17日,马瑞祥在三盛公黄河铁路特大桥上检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摄
三盛公黄河铁路特大桥是华北通往西北的主要干线铁路、西部能源大动脉、百姓出行大通道——包兰铁路上的“咽喉”要道,全长682.5米。今年春运开始后,每天有35趟旅客列车,60多趟货物列车通过。然而,该区段黄河水流缓慢、泥沙含量高、河床较宽,凌汛期大量冰块极易发生卡冰结坝和冰凌撞击桥墩等险情。
这意味着繁重的巡检工作。冬日凌晨7时,张硕和同事们穿上厚厚的棉衣,戴上面罩、帽子,拿上冰钎、铁锹、铁凿等装备,他们要登上这座包兰铁路上最大的钢梁桥,逐一检查螺栓、枕木、道钉是否松动,测量轨距有无偏移。
“六号观测点没有变化。冰面开裂多处,静压力与冰压力没有明显变化。”今年35岁的班长李宏把笔放在嘴里哈了哈热气,反复描了几下在笔记本上写下记录,之后大家继续向前检查。
1月17日,国铁呼和浩特局乌海工务段巴彦路桥工区的桥隧工们在三盛公黄河铁路特大桥上巡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摄
3000多颗螺栓、1972根桥枕、48个支座、4公里的检查任务,每次巡检都要花费近三个小时。
临近春节巡检结束后,大家忙着收拾东西回家。张硕不慌不忙,今年春节他主动申请值班,“我是新来的应该主动承担。”张硕的老家在巴彦淖尔临河区,距离他上班的地方不到200公里,平时周末张硕也经常回家,“我家离得近,还是让外地的同事回家吧。”
在铁路工作了36年的马瑞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马师傅,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职工。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到巴彦路桥工区上班,马瑞祥把他们当作自家孩子,不仅要教他们本领,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每逢春节,马瑞祥都会炸好丸子、酥鸡,包上饺子,给大家准备丰盛的年夜饭,“摆上一桌,让大家在工区也能感受到年味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