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 2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千年大运河畔的耕读新声》的报道。

  晨光熹微,透过轻摇的芦苇丛,露出斑驳的阳光,洒落在大运河浅浅的冰面上。

  与大运河的宁静不同,新春将至,相距不远一处别致的民居前,或长辈怀抱幼儿,或学童携手并肩,纷纷推门而入,这里便是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吕官屯村最新开辟的家风家训馆。

  “春节前回乡的人多,看到家史家训也能多一分念想。”门前,不时招呼乡里乡亲进馆参观的“乡贤”胡毅念叨着。

  家风家训馆内,村中各家的姓氏、家史与家训悬挂在墙上,供后辈参悟。“勤俭持家、积善行德;读书明理,耕读传家……”步入知天命之年的冯宝春仰头,嘴里默念家训,眼中闪着泪花。

  家史家训是吕官屯村几百年来耕读传家、重教兴学的缩影。这处大运河畔的村庄将本乡本土特色耕读文化嵌入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

  吕官屯村坐落在京杭大运河南运河沿岸。距今600多年前的明永乐年间,吕官屯村有了雏形。清朝中叶,吕官屯建立了成熟的私塾教育,白天耕种、夜里读书,蔚然成风。

  “村办中学在全国都很稀罕。你知道吗?在1968年到1994年的26年间,吕官屯村办中学培养出1500余人,他们中有医学博士、化工博士、经济学者、工程技术人才、企业家等。”胡毅回忆。

  村委会对面是村艺术陈列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杰指着墙上的“状元榜”自豪地说,村里出了约60名硕士博士、600多名本科生,对一个仅有760多户村民的村庄殊为不易。

  吕官屯形成了独有的耕读文化氛围。作为侧面印证,村里男女老少大都会写写画画。“记得很小的时候,总看爷爷在家写书法,大一点儿了,就跟着爷爷学。”大学生王春雪说。

  耕读文化成就了吕官屯。村艺术陈列馆、“耕读之家”、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先后建成,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风的载体。

  “耕读之家”是以实景与壁画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历史上的耕读场景,反映吕官屯人崇尚文化、追求文明的历史。屋内陈设的老物件,大半是胡毅“捡”来的。

  “村里谁家收拾出老物件了,都先给我打电话,问我要不要。”胡毅说。

  村艺术陈列馆内,不但有村史介绍、文物展示,还有200多幅书画作品,都由村里人农闲时完成,诗词歌赋、笔墨山水,样样不缺。

  受村里委托,胡毅带人根据口述历史,整理出版了《吕官屯村史》《吕官屯民间传说故事集》等。有书在手,文脉传承更加有序。

  留住了文化内核,就留住了乡愁。村道整洁、书画上墙、与邻为善、不忧琐事……吕官屯村近10年来持续开展“美好家庭”“美丽庭院”评选表彰,举行金秋助学表彰大会,促成了耕读文化与乡村治理的良性互动。吕官屯村独特的故土乡愁、耕读文化、运河风光,成为村里的金字招牌,文化旅游乘风而起,每年吸引大批游客来此寻求“诗和远方”。

  虽从语文教师岗位上退休多年,可胡毅一直闲不下来。这几日家风家训馆开馆,他忙前忙后张罗。回到家中的“工作室”,他又支棱起手机支架,在短视频平台上向网友讲述乡村新事,吸引了2700多位粉丝的“围观”。

  不远处,大运河冰面下河水依旧缓缓流淌,仿佛诉说着千年过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