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最高综合性荣誉奖的诞生,因《重庆晚报》刊登的这篇市民建议文章
1997年10月3日,《重庆晚报》第6版《有话对市长说》栏目,刊登了市民邓艺撰写的《设立“为重庆争光奖”》的建议文章,此文引起了时任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蒲海清的重视,认为这个建议很好,很有新意,提议市政府常务会研究讨论,予以采纳。
同年10月6日,市政府第八次常务会一致通过,决定采纳市民建议,设立“为重庆争光奖”。因此,重庆有了第一份因采纳市民建议形成的“红头文件”——重府发·【1997】·45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争光奖”评选表彰试行办法的通知》。
200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争光奖”“振兴重庆杰出贡献奖章”两奖合并为“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每年开展一次评选活动。2014年,奖项名称更名为“富民兴渝贡献奖”,评选周期为两年一评,并沿袭至今。该奖项是重庆市委、市政府设立的全市最高综合性荣誉奖。
▲邓艺保存着重庆市首届争光奖颁奖大会的入场券和座位号
▲重庆市争光奖评选委员会为邓艺颁发的“金虎呈祥”纪念像
讲述人:邓艺
职业:南岸区政协信息联络委原主任、退休干部
▲邓艺还保存着当年报道他建议设立“为重庆争光奖”的《重庆晚报》。
前两天,看到《重庆晚报》在征集“我和重庆晚报的故事”后,我再一次打开了家中保存了20多年的“宝箱”,看着里面泛黄的报纸上尽是关于我提出设立“为重庆争光奖”的新闻报道,仍然心潮澎湃。
我还清楚地记得,1997年10月7日早上,当看到《市政府采纳市民建议,设立“为重庆争光奖”》的新闻报道时,我万分激动,禁不住地对阅报栏前的读者说:“这个建议是我提出来的,一万个没想到还会被市长采纳”。
当天,重庆日报、晚报、晨报、商报以及重庆广播、电视台均对此做出了新闻报道。第二天,时任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蒲海清,就采纳市民建议,就市政府设立“争光奖”的问题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蒲市长动情地说:“10月3日,看到《重庆晚报》这则建议,当时很激动,想马上找邓艺聊一聊,可惜不知他的电话号码……我很高兴,我们重庆有这样的好市民,他们在思索重庆的建设……”蒲市长认为,设立“为重庆争光奖”,可以鼓励我市3000万人民为重庆发展献计献策,可以凝聚人心,众志成城,为实现跨世纪的目标而拼搏。
一时间,我也成了新闻人物。重庆一些新闻媒体纷纷对我进行了专访,新华社记者也来采访我。重庆人民广播电台把我请进演播室,与听众共话“争光奖”。
大家都问我,为何要提出设立“为重庆争光奖”?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我热爱重庆这座城市。当时,我只是南岸区城管监察中队教导员,但我一直在思考,重庆要发展,如何才能调动3000万巴渝儿女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众志成城地为重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出力流汗,争光添彩。我认为,应该建立一种激励机制。我想,“争光”,是一个涵盖面极为宽泛的概念,大到国际赛场夺魁、科学发明创造,小到文明做人、善待来宾,无一不为重庆带来好印象;“争光”,没有年龄、性别、工作、身份的制约,男女老少都可为,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争光”,也能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催人奋进,于是,我就写了《设立“为重庆争光奖”》一稿,投到《重庆晚报》“有话对市长说”栏目,很快便被刊登了。
由于建议很笼统,刊登见报的只有一百来字,后来我又写了《“为重庆争光奖”的设想》一文刊登在了《重庆晚报》,接着,我受市人事局委托,拟写了《“为重庆争光奖”评选办法》。从评选指导思想、评选时间和范围、奖项设立、评选条件、评选组织领导和程序、奖额、奖励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设计。
“争光奖”是新生事物,具有重庆特色,无模式可套。市政府走群众路线,从评选对象、评选范围、评选程序、奖励办法等方面征集群众意见。《重庆晚报》开辟了“众人评说争光奖”栏目,发表了几十篇建议文章。在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基础上,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争光奖”评选表彰暂行办法》。
1998年3月28日上午,重庆市首届“争光奖”颁奖大会在市委礼堂举行。我作为建议者应邀参加,座位是“堂甲3排15号”,重庆市“争光奖”评选委员会为我颁发了“金虎呈祥”纪念像。
我特别感谢《重庆晚报》,让喜欢文字的我有了用武之地,刊登了我除建议设立“为重庆争光奖”以外的许多投稿。另外,因为“争光奖”这件事,让我走上了喜欢的宣传岗位,可谓是改变了我的一生。
如今,虽然这个奖项的名称几经变更,但作为重庆市委、市政府最高奖的定位没有变,激励重庆人民热爱重庆、奋发进取的初衷没有变,歌颂真善美、弘扬正能量的作用没有变。同时,这一奖项与重庆城市精神表述语中的“坚韧、忠勇、开放、争先”中的“争先”相契合,我希望该奖项能够长久地颁发下去。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张春莲 摄影报道
编辑:戴林
校审:李琅
总值班:严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