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以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南安,近年来持续坚持全局视野、链式思维,完善产业链这一主要载体,强化创新链这一重要动力,优化资金链和人才链两个关键因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增智赋能。
发展永无止境,创新勇攀高峰。南安整合石材智造、水暖卫浴阀门两大全产业链千亿生态走廊,创新打造以“全球石产业整体方案解决中心和智慧家居一站式采购体验中心”为核心的智慧家居产业链,走出县域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的南安路径。
聚 链
建生态走廊,培优产业链
聚链成群,是南安在培育重点产业链上的有益探索,以重构产业生态来培优产业链。
2021年,南安启动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按照“一条产业链,一家链主企业,若干个产业园”规划思路,建设4条县域重点产业链(千亿产业生态走廊),引导产业链上下游集聚集群发展,其中两条就是水暖卫浴阀门和石材智造。
在中部,一条总长26.8公里的南安水暖卫浴阀门千亿走廊已然成型成势。
一路驱车驶向这条千亿走廊,道路两旁的工业园区飞速掠过,园区内,上百家水暖卫浴上下游企业忙着生产。
位于奥飞智能卫浴产业园的泉州钢商厨卫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企业法人陈小光来自浙江温州,企业在2023年年底进驻投产,南安对产业集群的规划十分吸引他。“希望能够发挥园区内产业集聚、产业链完整的优势,寻求更多合作空间。”在陈小光看来,这里“上下楼即是上下游,左右邻就是产业链”,不仅有着生产方面的诸多便利,更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这是产业集聚的可见成效,也是“聚链成群”的题中之义。南安水暖卫浴阀门千亿走廊以龙头企业九牧集团为链主,规划布局13个产业园,已建成产业空间290万平方米,招引上下游企业350家,已入驻投产近200家,产业集聚度从32%提升到83%,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从35%提升到85%,现有规上企业180家,2024年总产值约700亿元。
在南部,南安国际石材智慧产业园项目工地上,施工机械轰鸣,卡车来回运输,一座标准厂房的轮廓逐渐显现。产业园于2023年6月开工建设,目前建设、招商进展顺利。产业园是未来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承载区,规划建设成为“互联网+智能制造”石材专业化园区,打造首个石材行业“灯塔基地”。
该产业园的建设是石材智造千亿产业生态走廊的重要一环。南安以英良集团等为龙头,规划布局6个产业园,现有规上企业391家,2024年总产值超1000亿元。
不盛产石头却“买全球、卖全球”,缔造出“世界石都”,南安的石材产业集群已形成从上游矿山开采、石材机械装备以及辅料,中游加工生产,到下游工程应用、设计选材、展示贸易等的全产业链条,入选省千亿产业集群推进计划,成为全球领先的世界级石材生产和交易枢纽。
向 新
塑创新平台,为产业赋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南安深谙此道,聚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福建省华辉石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金刚线石材切割设备——线锯正在切割大型荒料石材,不仅噪声小,而且产生的石粉少。
“线锯技术是石材行业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荒料切割成材率可提升15%,石粉排放减少80%以上,噪声降低约30%,全行业荒料切割成大板石材出材率已由5年前的77%,提升到目前最高的97%。”南安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技术是由南安市联合华侨大学成立的石材产业技术研究院耗时两年推出,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重要突破。线锯作为首款自主研发的设备,有助于石材产业技术升级,推动石材产业转型蜕变。
这是南安致力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安依照产业链发展需求,着力部署创新链,搭建科创、数字、公共服务、贸易、展会等赋能平台,形成科创合力,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搭建科创平台,引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上海大学南安研究院、南安华大石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大院大所,配套建设国家水暖洁具产品质检中心、福建石材建陶质检中心,推动石材线锯切割、OLED健康光源等26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落地。
——搭建数字平台,建设5G工业物联基地、石材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带动全市9成以上制造业企业“触网”、近8成规上企业技改、超600家企业“上云”。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落地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拥有国家水暖洁具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福建)、南安工业设计共享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搭建贸易平台,携手“住逻辑”集团打造“南安造”产业平台,导入115万名设计师、2000多万个设计素材,完成订单超2万单、成交额超15亿元;打造建材家居数字化展销中心、五矿产城集采、采筑商城南安建材专区和南商产销联盟、外贸集聚区、公共海外仓等一批内外贸平台。
——搭建展会平台,出台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扶持政策,每年举办水头国际石材博览会、中国(南安)国际水暖泵阀消防器材交易会、中国(南安)国际厨卫展览会等大型展会,持续引领行业发展风向标。
培 优
引资金人才,润产业沃土
人才是第一资源,资金是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血液”。南安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完善资金链、人才链,疏通各环节资金、人才进入产业链、创新链渠道。
眼下,人才引育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场景在南安不断上演。
德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林智能”)便是受益者之一。
“院企合作领航员政策,给我们企业技术开发起了实质性的推动引导作用。”德林智能专家组工艺工程师傅增辉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去年6月,南安华大石材产业技术研究院副教授尹方辰作为首批南安市院企合作领航员,带领团队服务德林智能。其间,他们深入调研企业,并与企业深度沟通,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和算法,对控制系统进行调整和改进,为企业带来更流畅的生产流程和更高的产出。记者了解到,南安华大石材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德林智能已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新装备开发、政府项目申报、科研平台建设、自动化装备研发、关键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为自动化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装备和人才支持。
如此场景在南安并不罕见。去年5月,《南安市首批“院企合作领航员”培育方案》出炉,首批聘任了11名来自南安市科技人才创新中心、南安市华南师大绿色低碳研究院、上海大学南安研究院、南安华大石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的院企合作领航员。截至目前,领航员已走访对接了环球石材、百安消防、德林智能等15家企业。
筑牢人才“硬支撑”,南安持续发力——深入实施人才“港湾计划”,现有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省高层次ABC类人才、省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173人,智能家居产业工人22万人;深度嫁接同济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资源,集聚高端人才33人;携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深圳、武汉设立研发分站点,设立23个“校企合作联络站”;深入实施青年企业家领军工程、女企培养计划等项目。一个个有力举措,持续激活发展的“强劲引擎”。
“四链”融合中,创新链与资金链的融合能够加速创新进程,产业链与资金链的融合则能够加速产业发展壮大;创新链、产业链都需要资金的支撑和保障。
为助推更多“产业之花”“科技之花”结出“发展硕果”,南安建立政银企对接机制,累计争取专项债资金67亿元,帮助1214家企业与银行对接融资155亿元,支持1491家企业转续贷73.6亿元;充分发挥招荣和信银产业基金撬动作用,持续以国有资本为引领,打造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加大基金招引力度,做大基金规模;同时,建立服务企业上市融资机制,用好优化企业上市服务政策措施,组建上市服务专班,引导和支持一批优质企业改制上市。
“链”就竞争力,激发新动能。在“四链”融合的赋能下,南安产业向新之路日渐清晰。
记者:陈亮亮 通讯员:黄星火 | 编辑:尤逸群
一审:尤逸群 | 二审:苏敬元 | 三审:蔡毅
点亮和
转发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