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康震教授在电视节目中的表现一直抱有浓厚兴趣。他智慧的形象深入人心,显然是一位学识深厚的学者。同时,我也非常欣赏他的口才和表达能力。无论是引用诗词还是讲述典故,他总能条理清晰、生动有趣地展开,让人听得如痴如醉。正因此,我对他的书法作品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康震教授经常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书法作品,以此鼓励大家学习诗词、练习书法。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这无疑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静心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机会,意义非凡。然而,当我仔细观察康震教授以书法形式抄录的诗词时,却发现其中存在一些令人惊讶的错误。

在书法领域,作品中的明显错误被称为“硬伤”,主要包括字法错误、用字错误和内容错误。康震教授的书法作品似乎触及了这三类错误。



首先是字法错误。在康震教授抄写的杨慎《春望》诗作中,书法上的瑕疵显而易见。“新”字的左半边“亲”的草书写法不准确,草书的规范性至关重要,细微的笔画变化都可能改变字义。“鸟”字也写得不对,缺少了一横,与“乌”字混淆。

在《盘山道中》的书法作品中,同样存在多处书写问题。“崖”字被误写为古代的异体字“厓”,尽管两字在古代可通用,但根据《说文解字》的释义,它们意义不同,不应混用。“望”字多出一拐,显然是笔误。“旆”字笔画缺失,“浑”字漏写一横,“叟”字上方长横书写意图不明,这些可能源于书写时的疏忽,但反映出字形准确掌握和规范书写的重要性。类似错字问题在康震教授的许多书法作品中都可见到,这些错误并非粗心大意所能解释,而是学术研究不够深入扎实的体现。



其次是用字错误。康震教授的书法作品中,繁简字的误用较为频繁。以《台湾八景·其二》为例,其中三处繁简字使用不当尤为明显。“谷”被误写为“榖”,在古代文献中,两者有明确区分,分别指代山谷和稻谷,不可互换。“裏”被误写为“里”,虽然现代汉字中“里”是“裏”的简化形式,但古文中两者含义不同,此处应使用“裏”。“闲”被误写为“间”,尽管在某些古文中可通用,但《说文解字》已对两者做出明确区分。此外,“锺”与“鐘”、“游”与“遊”、“后”与“後”、“斗”与“鬥”等字的误用也普遍存在。鉴于康震教授的作品多采用繁体字,掌握基本的文字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是内容错误。在抄录前人诗词时,康震教授的作品在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方面也存在瑕疵。例如,在《台湾八景·其一》中,他将五言律诗“薄暮泛长空”误写为“薄暮泛长安空”,多了一个字。在抄录黄佺的《东宁春兴六首·其二》时,他的版本比原诗少了两个字,原本是56字的七言律诗,他只抄录了54字。



康震教授的书法作品风格清新,但其中的错误确实不少。上述提及的仅是冰山一角,实际存在的问题可能更多。他在推广传统文化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正人先正己”,在要求他人之前,自己应先做到最好。康震教授书法作品中的诸多错误,反映出他在学术上的不足,提示他仍需在学术研究上投入更多精力。希望他能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