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号窟窟顶。









  古建档案
  古建:鹿宿(石堂沟)石窟
地址:高平市寺庄镇石堂沟村丹朱岭西麓沟谷中
级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认领认养电话:0356-3038900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历时一年有余,孝文帝发动的由平城(现大同)迁都洛阳的行动宣告完成,来往平城和洛阳的多条道路顿时繁忙起来。
其中一条古道,是皇帝和贵族们南下的必经之路。这条从平城至洛阳的官道,如今名为“平洛古道”,包括晋城在内的晋东南地区,正位居古道的关键节点。这条古道的两端,分别是中国古代两座石窟寺的开凿中心——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孝文帝迁洛后,北魏王宫贵族夏居平城、冬居洛阳,平洛古道交流往来日益频繁,无形中对晋东南佛教石窟的开凿起到重要的促进和影响。
有数据显示,山西境内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有481处,而晋东南地区是石窟寺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仅晋城的高平市境内,就拥有羊头山石窟、石堂会石窟、高庙山石窟、釜山石窟、丹朱岭石窟等成规模的石窟。
位于高平市丹朱岭西麓沟谷与半山腰中的鹿宿石堂沟石窟,是晋东南地区重要的石窟之一。
  “鹿宿”的传说
  2024年12月30日上午,山西晚报记者由晋城市区出发,在高平市城区与当地文化学者王永忠、文物爱好者李超杰会合后,一同前往鹿宿村。
鹿宿村位于高平市寺庄镇西北部,由鹿宿、渠沟、上石堂沟、下石堂沟、窑头、桥头6个自然村组成。
鹿宿村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地带,地势较为平缓,境域内有丹朱岭、琉璃顶、发鸠山,以及高平市最大河流丹河。
发鸠山属太行山系,呈东西走向,海拔1216米,山势挺拔,蜿蜒起伏,为高平、沁水、长子三县(市)界山,山南归高平市、山西南归沁水、山北属长子县。鹿宿石堂沟石窟坐落在高平市西北20公里处发鸠山南坡。
鹿宿石堂沟石窟处于上石堂沟自然村。据传,因山上凿有石室,内雕佛像,村子处于沟谷,与石室结合起来,故名“石堂沟”。村子分上下两片,上片又名“上石堂沟”,下片为“下石堂沟”。
在上石堂沟自然村,山西晚报记者遇到了村民老赵。“顺着村边的小路一直往前走,就看到一块文物保护碑,然后从旁边上山,就找到石窟了!”在他的指点下,很快就找到了高平市政府所立的“鹿宿石堂沟石窟”文保碑。
说起“鹿宿”村名的由来,在当地流传着不同版本的民间故事——
其一:高平是炎帝故里,羊头山为炎帝活动的主要区域,而丹朱岭与羊头山为同一山系,与炎帝相关的传说不绝于耳。炎帝的母亲名叫安登,在怀孕了一年零八个月后,诞下了炎帝。传说,幼小的炎帝被猛兽侵袭,性命攸关之际,被一只神鹰救到山顶。就在炎帝饥渴难耐时,一只母山鹿跑来给他喂奶,此地由此得名“鹿宿”。
其二:相传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经过此地,看到一只熟睡的鹿,当即借景抒情,于是起名“鹿宿”。
鹿宿石堂沟石窟共有6个洞窟,分散在半山腰及沟谷中,1-4号窟位于狮头岭,5号、6号窟位于黑牦牛岭。
2022年3月,山西省文物局下发《关于做好石刻文物及低级别文物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当年4月,高平市文物局着手摸底普查,将包括鹿宿石堂沟石窟群在内的石刻文物进行登记造册。如今,鹿宿石堂沟石窟群的1—6号窟,周围均设置了保护围栏。
  人物形态各异
  1号窟坐东朝西,位于相对独立的不规则岩体上。窟门开在壁面正中,门楣为尖楣圆拱式,楣面内正中雕刻束茎五叶忍冬。左右立门柱下方为双手上举、双腿蹲坐的夜叉。门柱左右各雕刻一身力士,力士头部微侧,面朝窟门。两位力士“长相不同”:左侧力士头梳圆形发髻,赤脚站于复瓣双层覆莲台上,双脚外撇,左腿直立,右腿弯曲,左手下垂,拄金刚杵,杵尖立于足面。细细端瞧,其面相方圆,面部棱角分明,眉呈倒“八”字形,眼角细长,怒目圆睁。右侧力士赤足立莲台上,左臂肌肉发达,左手叉腰拄金刚杵,杵尖立于足面,右手握拳,具桃形头光。这位头梳发髻的力士,虽然额头残损严重,但怒目圆睁,眼角细长,雕刻工艺细腻。左、右力士颈部均有5条青筋凸起,栩栩如生。窟内不甚规整,遍布凿痕,地面凹凸不平,正壁雕有3尊坐佛像,佛结跏趺坐,肉髻低平,面部扁平,其余壁面和窟顶仅见凿痕。
在1号窟不远处,就是坐北朝南的2号窟,同样位于相对独立的不规则岩体上。洞窟形制为平面呈方形,四壁三龛,窟内四壁下方设低坛,前庭北壁为仿木结构样式。窟门外左右各雕力士,破损严重,其中左侧力士仅见身体轮廓,头部破损;右侧力士头身残损,立于兽背之上。2号洞窟内正壁及左、右壁正中上下并列三龛,四周各壁面及顶壁位置均雕满了佛像,为名副其实的“千佛窟”。洞窟前壁正中开窟门,窟门上方雕圆拱龛,龛内一佛二菩萨。
3号窟与1号、2号窟相聚较远,开凿在沟边断崖上,坐东朝西,洞窟形制为平面横长方形。窟内可见条条石花凿痕,四壁却未见开龛造像,或许是遭遇某种变故而未完成雕凿。窟门上方居中,雕刻着两株笔直的树,枝繁叶茂,树下一坐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窟门左右两侧各立一面目不清的力士,由于头部缺失,双臂及手风化严重,手势、姿态不可辨,崖面布满黄色斑块,病害严重。顺着一条曲折小路,下到沟底。这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平日的流水,将河床中的石头冲刷得没了棱角。4号窟就坐落在沟谷的上端,窟门处于沟谷距地面近5米高的位置,洞口大体朝东北方向。窟门由3块长方形石板组成呈π形,石板上布满凿痕,两侧石板石花不均匀,凿痕也比较随意。四面坡顶均雕着千佛像。窟内平面呈横长方形,正壁开深敞口龛,左上角存龛楣,右侧整体坍毁。地面雕二层佛坛,其上雕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二力士。龛内正面雕五尊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5号窟坐北朝南,洞口朝南,与6窟开凿在两块相连的崖体立面。呈横长方形的5号窟主室四壁三龛。窟门左右两侧雕力士和众供养僧、供养人像,窟门上方为浅浮雕。前庭左右两侧壁雕菩萨立像,左侧壁尚存部分造像,右侧壁已不存。右侧力士像前有一石块,根据凿痕,文物工作人员推测可能为前庭右壁,是盗毁后掉落的石块。推测得到证实,在窟门外左侧发现了有人为用机器切割的圆形盗凿痕迹,门框和力士均已不存。而窟门右侧所雕的力士像,面部风化不清,仅见嘴角及部分耳朵。
6号窟开凿于崖体东侧,在距岩底的1.4米处,开凿平面呈长方形的前庭,两侧壁呈直角三角形。除两力士头光以上及门楣磨光,其余壁面均布满凿痕。内为三壁三龛窟。正壁中央开圆拱龛,龛内雕一尊坐佛,龛外侧各有一尊坐佛,风化剥落严重。中央佛坐于高台之上,头部缺失,佛衣披覆双肩,右侧衣角搭过左臂;左、右两侧造像佛头均失。6号窟崖体立面东侧还开4龛,面东崖体开两列3龛,面南的崖体开1龛。但前3龛所雕坐佛,仅存轮廓,均风化严重。面南崖体所开的佛龛仅存3造像和1根柱子的凸起岩块,风化严重。
  千余年石窟亟待保护
  2022年10月,学者刘勇发表文章,首次向外界介绍了鹿宿石窟,其中处于沟谷的3号窟至6号窟,是多年来首次为外界人士所发现。
2023年,受高平市文物局之邀,山西云冈文物保护修复有限责任公司对鹿宿石窟石刻现状进行详细调查,最终出具《山西高平鹿宿石窟石刻调查报告》。根据窟龛形制、造像题材及特点等,《调查报告》将鹿宿佛堂沟石窟分为两期:1号、2号、5号、6号石窟为第一期,第二期为3号、4号石窟。
同时,根据各期的特征,比照云冈石窟等有纪年可考的石窟造像,对各期的年代略作推论。《调查报告》认为:属于第一期的1号、2号、5号、6号石窟均有仿木构前庭、门楣装饰以及后室设低坛等,具有北魏中晚期特点。属于第二期的3号、4号石窟洞窟形制与造像布局具有唐代的特点。
鹿宿佛堂沟石窟所在山体散布油松,沟谷灌木生长旺盛。受当地地质环境影响,无适合开凿大型窟龛的山体,鹿宿村遗存的石窟均开凿在类似小山包的砂石岩体中,每一块小的岩体即为一个洞窟,规模较小。
然而,由于山体岩质疏松,崖面布满黄色斑块,病害严重,遇水极易风化、剥落、坍塌,导致3号、4号窟部分洞窟造像雕刻或壁画题刻漫漶残毁。而其他洞窟窟壁出现较大裂缝,并遭受着风化的困扰。
有千余年历史的石窟饱受自然风化的摧残,令人唏嘘不已。当地文物部门呼吁,期盼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伸出双手,在文物部门牵头下,解决鹿宿石窟群面临的风化难题,为改善和保护石窟的生存现状齐心协力,在加紧对石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做好低级别文物提档升级工作,破解石刻文物保护难题。

山西晚报记者 李吉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