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勇立潮头新一年

何以生动地理解海派文化?不妨去2025年的豫园灯会逛一逛。乙巳年“三十而立”的豫园灯会,遇上首个“非遗”版春节,应景地摆出了“非遗贺新春”的年味市集。这边有奉贤滚灯、马桥手狮舞与熠熠彩灯相映成趣,那边有浙江绍兴扯白糖、山西运城花馍叫人大快朵颐,再往前闯入“山海奇豫记”的幻境,在生命之树、金蛇献瑞等光影装置前,大可一试与AR神兽互动或AI旅拍。今年的豫园灯会,再次成为一场集中华故事、民俗展演、科技奇幻于一体的文化盛会,真正做到了从历史走向现在、经由上海老城厢感受一个大世界。

多元与开放、传承与创新,年复一年奏响上海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强音,我们亦由此看到了不断涌现的新作品、新技术、新场景、新局面。


2024年最后一天,徐汇古韵龙华地区以“迎八方游客,撞龙华晚钟”为主题的新年第一游活动。

交融并蓄

一个“灵”字,在“迎新春·撞龙华晚钟”活动上被推选为2025新年吉祥字。在上海方言中,“灵”素来是好哉妙哉的代名词,今年自然又多了一重灵蛇般灵动的美好寓意。海派文化同样是灵动的,因为百川汇聚、川流不息而富于变化,始终为理解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融合提供一种视角与经验。

作为“2025上海新年第一游”的前站,龙华古寺迎来各地游人,人们领好福字、品完“越年面”,下一站去往百年张园,徜徉在早期石库门与新式里弄间,还能看看“灵蛇·生生不已”特展,领略上古神话与现代珠宝的跨时空对话。再赶往群众艺术馆,“魔都新春娱乐指南——第十九届海上年俗风情展”值得一看。今年的年俗展紧扣娱乐主题,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上海年味场景再现出来。除了挥杆打几局弄堂康乐球、唱几句VCD版卡拉OK,你可还曾记得 《“卡西欧杯”家庭演唱大奖赛》《智力大冲浪》《今夜星辰》这些当年耳熟能详的电视节目?1985年,上海电视台将举办“卡西欧杯”家庭演唱大奖赛的“海选召集令”出现在《解放日报》上,鼓励普通人上电视。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推陈出新、创办这样一档全国最早的真人秀综艺,为唱歌这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加入现代赛制与传播手段,即便在今天看来,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时髦依旧、海派十足。

第一届“卡西欧杯”决赛在除夕夜举行,万人空巷,被称为上海人自己的“春晚”,在互联网尚未出现的年代,成为万千市民的快乐来源。这样的“海派春晚”延续至今,在蛇年东方卫视“春满东方·好巳花申”的舞台上,有《繁花》《爱情神话》等现象级沪语影视作品的主创团队、上博“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请来的“埃及众神”,还有上海芭蕾舞团在外滩美术馆、浦东美术馆等上海地标呈现的《天鹅舞》。

交融并蓄、促进文化的多样性,是海派文化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江南传统构成了这座人文城市的精神底座,现代工业、全球文明为海派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你用何种文明语境来讲述上海故事,这座国际大都市始终具有从传统中来的文化底色。


2024年1月1日,“爱达·魔都号”停靠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创业精神

从传统中来,走向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敢为人先、勇立潮头,亦不乏理想与决心,铸就了上海这座创业型城市的信念底座。创业意味着没有过多的过往经验可循,意味着百折不挠、抓住机遇直至示范引领。

以人民广场为核心、辐射黄浦区乃至上海中心城区的“演艺大世界”迅速崛起,在过去一年内完成演出超6万场,首演剧目等关键指标与百老汇不相上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文艺新高地。

能够做到“过条马路看场戏”,背后是多年来各方对于演艺集群建设的探索与努力。回到创新生态系统的视野下,我们可以看到黄浦区政府作为制度创新主体,对于“演艺大世界”给予高度的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使得不同类型的专业剧场、演艺空间充分释放活力,成为创新创业的实施主体。以沉浸式小剧场打出一片天地的亚洲大厦便是一个典型,每次走进亚洲大厦,你都能感受到一种由从业者、爱好者共同造就的热烈的戏剧“栖息地”氛围。这种“栖息地”除了地标意义,其行业意义更在于构建了一种热带雨林般的依赖结构,将内容、场所、受众、政府、金融等戏剧产业所需的合作机构,统统纳入一个共生演进的生态体系,从而实现协同创新与价值共创。

雨林般成长的“演艺大世界”,显然不会止步于对标纽约百老汇或伦敦西区。一方面,其展演业态横跨剧、乐、秀三界,形成了多元而庞大的用户规模;另一方面,重新定义演艺“街区化”的实验,在摸索中得以开花结果,观剧、购物、游玩、交友的一体式文化消费场景,从人民广场一路向外延展至INS Comedy喜剧中心、笑乐汇演艺新空间、开心麻花L空间等。

2024年,新一轮100家上海演艺新空间名单公布。这些上海人家门口的观演好去处,分布于全市14个区,标志着更广泛的戏剧生态圈在城市内孕育成长,并且,这种创意空间甚至延伸至黄浦江上。就在几个月前,黄浦江上第一艘常态化“演艺”主题江景游船“大世界演艺号”,由十六铺码头正式启航。迫不及待打卡完水上戏剧派对及江风音乐会,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上海的空中剧场何时出现?

由十六铺再循水路去往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爱达·魔都号”等一批大型邮轮,近年来在此完成了首航或复航,日益浓厚的上海邮轮文化,带动了这项新兴文旅成为世人游上海的标杆活动之一,去年吴淞口接待邮轮游客便占全国七成以上。同样依水而兴的“苏河半马”,自2022年举办至今虽然才第三届,但最新一次参赛人数几近翻番,国内外大咖选手云集,已然成为上海文体新IP。

在上述种种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从无到有、日趋成熟的文化生态子系统,进而集合成一种欣欣向荣的城市文化大场景,上海的文化工作者正以无处不在的创业精神向新时代致敬。

双轮驱动

走过记载创业辉煌的2024年,2025年是加快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全新一年,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与创造性应用,为上海文化发展谱写新的篇章。最新发布的《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24)》指出上海越来越体现出“文创科创”双轮驱动的特征,算力、算法、网络、数据四大新基建领域构成了这座科技之城的数字底座。如何以新基建支撑新产业、以新技术激活文化生产力,让科技为文化赋能,让文化为科技增值,成为双轮驱动落地发力的关键。

可以看到,米哈游、哔哩哔哩、小红书、莉莉丝等扎根于上海的互联网头部企业,引领着上海的网络视听、游戏电竞、生活社交等数字文化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文学、数字版权等上游核心环节,上海已站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的顶端。以“阅文”为例,数智技术的体系化应用,提升了作者的创作效率、优化了用户的数字阅读体验、拓展了网文IP的衍生能力。比如,推出首个网文大模型“阅文妙笔”,为创作者在人物设定、场景描写等方面提供灵感;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个性化推荐算法,快速精准地匹配读者与作品,并促进优质IP的筛选与发掘;旗下的海外门户“起点国际”已上线6000余部中国网文的翻译作品,仅去年一年依靠AI翻译技术,便新增作品超2000部,同比增长20倍。目前累计海外访问用户近3亿,不仅高效助力中国文学IP出海,还成功吸引近45万海外原创作家进驻平台,以文学之名展开中外交流。

来到线下,你还可以在格子旗音乐嘉年华这一F1中国站20周年的联动活动上,体验高沉浸赛车模拟器与潮流音乐的心跳组合;去上海国际光影节感受投影面积超4000平方米、20K超高分辨率的3D Mapping光影秀,所见所感都预示着技术奇点的来临。

技术累积论将技术发展视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连续性与演化性,但过往很少有一个时间点像今天这样临近技术井喷的奇点时刻。尽管,我们无法用简单的优化或升级来描述技术奇点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但种种跨领域、跳跃性的连通,让我们看到了无限可能。

探求文创科创新模式、打开文化发展新局面,上海永远是排头兵。最后不得不提一下最近的热词“低空技术”,在最近推出的《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对于打造沿景观水系等区域低空走廊、在度假区或郊野公园等适航区域开展商业载人观光等文旅场景进行了前瞻性的规划。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快速迭代与应用普及,遐想即将成现实,低空巡游、低空旅拍、低空音乐会、低空剧院将为申城的天空划出一道道文化天际线。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来源:作者:花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