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那句掷地有声的论断至今仍振聋发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这句穿透半个世纪时空的诘问,恰似一柄照妖镜,映照出当下文艺创作生态中某些令人痛心的背离。当我们目睹曾经滋养几代人精神世界的春晚日渐沦为"文化鸡肋",目睹本应百花齐放的文艺市场充斥着"人造塑料花",每个有艺术良知的人都不禁要问:究竟是谁在背离人民群众的审美期待?
曾几何时,除夕夜全家围炉守岁的温馨场景中,春晚是比年夜饭更不可或缺的精神盛宴。那些《吃面条》《打工奇遇》等经典小品,以扎根生活的幽默智慧,让亿万观众在笑声中照见社会百态;《千手观音》《难忘今宵》等艺术精品,用真诚质朴的匠心演绎,构筑起民族集体记忆的丰碑。而今的春晚却陷入"形式主义窠臼":舞台愈发奢华盛大,节目却愈发空洞苍白;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人文关怀却日渐稀薄。当创作团队将"让领导眼前一亮"奉为圭臬,用炫技式舞台堆砌替代情感共鸣,用说教式价值灌输取代艺术化表达,这场本该属于人民的晚会,已然异化为官僚审美指挥棒下的畸形产物。
这种背离群众路线的创作痼疾,在文艺市场呈现两个极端:一方面,某些主旋律作品陷入"高级黑"陷阱,生硬拼接政策标签与艺术元素,把鲜活的时代命题演绎成枯燥的说教文本;另一方面,资本裹挟下的速食文化大行其道,用算法炮制的"文化快消品"淹没真正的艺术匠心。这两种倾向殊途同归地印证着:当创作者疏离了生活的土壤,丧失了与人民群众的情感共振,再华丽的技术包装也难掩精神贫血的实质。
反观《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现象级成功,恰为文艺创作指明正道。这部四川本土孕育的动画巨制,不仅以57.75亿元票房刷新影史纪录,更凭借87.3分的观众满意度成为春节档口碑冠军。其成功密码正在于主创团队"五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让太乙真人讲地道川普,结界兽原型取自三星堆文物,在哪吒逆天改命的故事内核中注入当代青年打破偏见的时代心声。这种将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审美意识有机融合的创作理念,恰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艺术方法论的最佳实践。
文艺创作领域的形式主义顽疾,本质上是某些创作者"身份认知错位"的并发症。当决策者沉迷于数据报表里的"虚假繁荣",当创作者困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当评价体系扭曲为"唯领导满意论",必然催生大量脱离生活的"悬浮作品"。这种官僚化创作机制下,即便遭遇"年年批评年年不改"的舆论反噬,仍可依靠行政资源维持虚假繁荣——但历史早已证明,背离人民立场的文艺作品,终将被市场与时间双重审判。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重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坐标系。这需要制度层面打破"唯上不唯下"的评价机制,建立观众满意度与市场反馈的刚性约束;需要创作者重拾"脚踩泥土"的创作自觉,像《哪吒》团队那样把每个细节都"当作最后一部作品来打磨";更需要整个行业认识到:真正的艺术高度从来不是曲高和寡的孤芳自赏,而是雅俗共赏的情感共鸣。正如《哪吒》用现代动画技术激活传统神话的案例所示,当创作回归人民本位,市场自会给予最热烈的回响——该片预测票房已达95.37亿,这正是人民群众用脚投票给出的最好答案。
从《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到延安文艺座谈会"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针,中国文艺的每一次振翅高飞,都始于对大地深情的凝望。当某些创作者还在官僚主义的迷宫里兜转,新时代的观众早已用《哪吒》票房的星辰大海证明:唯有扎根人民沃土的艺术之树,才能结出传世经典的文化硕果。这或许正是周总理那句箴言在今天的回响——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从来都是检验创作者初心的终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