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塔山阻击战的人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做“塔山不是山”。

塔山虽带着一个“山”字,却跟山丝毫不搭边,而是一个地势相对平坦的小村子,而紧挨着塔山村的,是一个海拔200多米的丘陵,叫做白台山,此处,是这片区域内唯一的制高点。

所以问题就在这里,塔山阻击战是一场阵地防守战,而按照军事原则来讲,依托高地才能更好的阻击敌人,可为何四纵会反其道而行之,把主力放在地势平坦、无险可守的塔山村呢?



一、高地是防守战核心

塔山以及塔山附近的地形,整个呈西高东突中低洼的态势。

在塔山最东边,便是渤海,而在渤海岸边,倒是有个剿打鱼山的小山包,只不过这里一旦碰上涨潮,大部分都会被淹没在水下,只有等退潮了,才会有露出大概模样。

而从打鱼山往西,便是塔山村。

塔山村说是村子,其实在当时居住在这里的人也就百余户,所以村子规模并不大,不过相对而言,这里的地势较东西两侧低洼,并且还算平坦。

再往西,地势就逐渐增高,先是海拔200多米的白台山,然后白台山又与螺舰山连在了一起。

这就是塔山一带的整个地形态势,而从地形上去看,附近唯一的一个制高点,那就是村子西边的白台山了。

如果要是运动战,那白台山这个制高点能发挥的作用并不算太大,但问题是,塔山阻击战,是一场阵地防御战。

而关于这一点,东野野司在下达给四纵、十一纵的电文中,也说的十分清楚。

1948年10月4日,东野首长针对攻锦作战的具体部署,向中央军委发报,报告中就提到,“我军决定以四纵、十一纵防守此地区(指塔山一带),采取攻势防御(不是运动防御),顽强消耗敌人”。

也就是说,东野野司明确要求,此战就是阵地防御战,不能打成运动战。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当时攻打锦州在即,而其他一切的动作,都是为了攻打锦州服务的,塔山一线作战的目的,就是拖住敌人的东进兵团,以避免该股敌人增援锦州。

当然,要是能一口吃掉东进兵团,那肯定是上上策,但可能吗?肯定不可能,东野主力大部分都在锦州,仅凭四纵、十一纵,哪里能吞下兵力和火力都占优势的国军东进兵团呢?

所以,东野野司在最开始就要求了此战不要想着打歼灭战,甚至连运动防御都不允许,就是一个方式,打阵地防御战,牢牢挡住敌人。

而既然是阵地防御战,从理论上来讲,依托高地居高临下,再配合火力封锁,那敌人就寸步难行,并且很多案例也证明,这是一个通用且成功率极高的战术。

事实上,在布置塔山一线的防御工作最初,四纵12师也是准备这么安排的。

进驻塔山村后,12师师长江燮元就带着干部们亲自勘察了地形,而在转了一圈之后,大家纷纷嘬牙花子。

为啥呢?放眼望去,整个塔山村几乎是无险可守,这里太平了,一点天然障碍都没有。

而我们都知道,要想完成阻击,起码得有点掩体吧?不然的话,敌人一窝蜂地冲过来,战士们藏在哪里?

所以,大家纷纷皱眉头,而看来看去,大家就不约而同的看到了旁边的白台山。



白台山虽说并不算太高,但也有个200多米,并且是附近唯一的一处制高点,如果依托这里进行阻击,那就容易多了。

首先,部队可以占据居高临下的优势,而高打低,向来都比低打高要强得多。

其次,有了这个制高点,那么就可以用重火力对塔山村进行封锁,届时敌人一旦出现和通过塔山,便能利用重火力对其压制,以阻滞其前进。

还有,在火力压制的同时,安排部队从两翼对敌人进行包抄,只要时机得当,绝对能对敌造成损失,就算没能大量歼灭敌人,但起码敌人是无法再往前一步了。

基于这种考虑,因此在最开始,12师的不少干部都认为,应当依托白台山,把主力放在这里来打这场阻击战。

大家这么考虑,可不是信口雌黄,而是丰富的战斗经验总结出来的结果,已经有不知道多少个案例证明,打阻击,就得依托高地。

但我们都知道,塔山阻击战之所以叫塔山阻击战,就是因为此战的正面阵地是塔山村,而不是白台山。

而之所以四纵摒弃了传统,没有把主力放在白台山而是布置在塔山,也是综合考量出来的最佳答案。

二、三个原因

12师的想法理论上并没有错,但却存在一个很大问题。

此次阻击任务,是为了挡住国军东进兵团增援锦州,而锦州是丢是守,对于国军在东北实在是太重要了。

一旦锦州被东野拿下,那么整个东北战场就会形成闭环,届时,国军只能是被动挨打。



所以,为了救援锦州,老蒋可以说是下了血本,除了本人亲自出马调兵遣将之外,更是对东北国军各将领下了严令。

总之就是,为了保住锦州,国军上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反正铆足了劲儿。

在这种情况下,国军救援锦州的决心是不容小觑的,而东进兵团更是如此,事实上通过塔山阻击战的激烈程度就能看出,国军当时确实是发了狠。

而这么一来,只要有一丝机会,国军都会不惜代价的冲破塔山防线。

再看12师最初的想法,该想法从理论上确实可行,但问题是,国军方面也尽是庸才,在老蒋严令必须救援锦州的压力之下,不仅会玩儿命,还会琢磨怎么突破的。

退一步讲,就算不用什么太高明的战术,单凭不计牺牲的填人,就会给四纵造成极大压力。

而一旦国军如此(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四纵就算占着制高点优势,可以实施火力压制,但真的能彻底压制住敌人吗?

答案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国军一旦发起集团冲锋,完全不计损失,想真正压制住并不容易。

这还是第一点,其次,依托白台山作为制高点虽说有好处,但也有缺陷,而这个缺陷一旦被国军中善战者察觉,那麻烦就大了。

什么缺陷呢?很简单,若四纵把主力部队安排在白台山,那在白台山以外的塔山防御线上,兵力必然就会薄弱,毕竟总兵力就只有那些,这里安排多了,那么自然就少了。

这么一来,一旦国军抽调出一部分兵力对白台山来一个包围,其他兵力则全力冲击塔山防御线,到那个时候,四纵根本来不及和做不到增援,自然也就挡不住国军突破和前进了。

而塔山距离锦州仅20余公里,一旦被国军冲过去,与锦州城内国军形成夹击之势,那东野主力真的就得陷入苦战之中。

所以,从多个角度考虑,白台山虽说是唯一制高点,但却不能把主力放在这里,只能放在塔山,况且葫芦岛到锦州的唯一一条公路,正是从塔山村穿村而过的,这就意味着,国军必然也一定会正面冲击塔山防御线。

而对于塔山的重要性,东野首长极为清楚,在得知12纵有意把防御重点放在白台山时,他就以严厉口吻发电报要求,“守山必守村”。

电报最后,东野首长更是提出,此战,必须“死打硬拼,死守不退”。

在东野首长的指示下,12师迅速调整部署,把防御重点放在了塔山村,并把炮兵向前推,从正面来阻击敌人。

而事实证明,该防御部署,确实是正确的。



三、白台山英雄团

塔山阻击战,作为正面防御的部队打的极为艰苦,为挡住敌人,真正做到了不畏牺牲和不惜代价。

其中,四纵12师34团,充分发扬了“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战斗作风,子弹打光了就白刃战,也要捍卫住阵地。

正是该团这种英勇顽强的表现,在战后被授予了“塔山英雄团”荣誉称号。

而在正面战场打得激烈的同时,负责防守白台山的战士们同样也顶着巨大压力,他们的表现,丝毫不亚于“塔山英雄团”。

在塔山阻击战打响前夕,四纵在把主力部署在塔山同时,也并未完全放弃白台山,负责防守这里的是四纵12师36团。

而战斗打响后,敌人就开始了全方位的火力覆盖,同时派出部队对白台山进行冲击。

不仅如此,国军在10月10日到11日的进攻中采取的是整连整营整团的冲锋战术,正面的塔山自然是顶着极大压力,白台山方向同样也不小。

由于敌人攻势太猛,在10日当天,白台山阵地一度易手。

面对敌人的气势汹汹,36团并未被吓倒,而是把死守硬拼这四个字发挥到了极致,经过一番血战,总算又把阵地夺了回来。

从10日凌晨3时30分开打,一直到当天下午17时,国军这才停止了进攻,仅在这一天,国军就向白台山阵地进行了七次冲锋,而在每一次冲锋前,国军都会疯狂进行炮击,炮火之猛烈,把四纵的防御工事基本全部炸毁。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36团依旧扛了下来,包括在战况最激烈的13日,36团始终没有退后一步。

整个塔山阻击战,防守白台山阵地的36团,在面临敌十倍于己且炮火密集的劣势情况下,却顶住了敌人多达19次的疯狂进攻,牢牢捍卫住了白台山阵地。

战后,该团被授予“白台山英雄团”荣誉称号。



而随着锦州解放,历时六天六夜的塔山阻击战也宣告胜利结束,此战的胜利,保障了东野主力顺利攻克锦州,而在这胜利的背后,是一群舍生忘死的英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