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132/86毫米汞柱,心率升至97次/分,而血氧饱和度仅有88%,当58岁的陈女士由120救护车送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诊时,已处于二氧化碳潴留状态,更有痰液积聚与肺部感染。

单从各项生理与病理指标来看,似乎还未到“危笃”程度,但对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俗称“渐冻症”)的患者陈女士来说,若不及时予以精准医学干预,后续病情很有可能急转直下。

棘手的不仅是病情,还有患者对呼吸机等特殊治疗手段的抗拒。对此,上海十院急诊科医生陈华国一边实施细致入微的“滴定式治疗”、一边开展充满人文温度的医患沟通,终使患者转危为安。



日前,120救护车将处于昏沉嗜睡状态的陈女士送到上海十院急诊。医务人员立即按照诊疗规范作了初步检查与评估,血压尚处于正常区间,心率稍快,但血氧饱和度仅有88%,说明处于缺氧状态。开放静脉通道、补液、抽血化验、血气分析……一系列救治措施迅即展开。


根据各项检查结果,再结合家属口述的基础疾病病史,诊断基本明确——运动神经元疾病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二氧化碳潴留、肺部感染。

原来,早在2020年,陈女士就确诊患上了“渐冻症”,起初还能自主行走,随着病情发展,下肢肌肉力量逐渐下降,需要借力助行器才能行走,而从今年开始更是恶化到只能坐轮椅。

病情每况愈下,时间久了,陈女士开始排斥治疗。久而久之,病情进一步恶化,直到这次因呼吸功能障碍、二氧化碳潴留、肺部感染被送进急诊。


由于运动神经元疾病已累及呼吸肌,光靠陈女士自身的呼吸已无法满足机体需求,必须借助呼吸机的外力,否则一旦发生呼吸性酸中毒,后果不堪设想。然而,患者却对使用呼吸面罩十分抗拒。

陈医生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向患者讲解了病理生理过程,“你现在感到累,心跳一分钟有110—120次,就是因为肺没有能力给身体带来足够的氧气,为了弥补氧气的不足,身体只能让心脏跳得快一些,‘质量’不够,‘数量’来补。戴了呼吸机以后,机器可以把更多氧气‘打’进身体,这样心跳就会慢慢下来。”

经过不厌其烦的解释、沟通和劝说,第二天,陈女士终于同意戴上呼吸面罩。治疗效果立竿见影,心率逐渐下降,疲惫感也显著缓解。有了一个好开头,患者的情况有所改善。


经过7天的悉心关爱与精准治疗,陈女士心率降至74次/分,疲惫、嗜睡感大为改善,可出院回家休养。在办理相关手续时,陈医生仍不忘提醒家属抓紧添置家用呼吸机与制氧机,以便回家后继续氧疗,减少复发风险。

面对信笺中的感激与赞誉之辞,陈华国医生表示,“相比其他患者,陈女士这样的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生理功能更脆弱、医疗干预的时间窗口与强度窗口更窄,因此需要更加细致、密集地监护病情变化,而后给予‘精雕细琢’的对症处置,整个过程堪比化学实验中的‘滴定’,多一分少一分都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对医护人员的技术与责任心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深入、坦诚但又不失温情的医患沟通也不可或缺,只有得到患者的理解、家属的支持,才不至于失去转瞬即逝的治疗时机。”

近年来,上海十院急诊科在院部全力支持下充分集聚优势医疗资源,从诊疗技术、硬件设备、医疗流程、人文关爱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筑起了坚实的生命驿站,彰显了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危重症学科的雄厚实力。未来,急诊平台将持续深化内涵质量建设,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为提升公众健康福祉驰而不息。

记者:罗欣悦

编辑:陈攻

资料: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