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金山区官方媒体报道,丰田汽车公司宣布将在上海市金山区独资设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公司。随着早先的传言正式落地,这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产生何种影响?丰田汽车这家在电动汽车领域行驶缓慢的巨舰是否就此按下了加速键?
丰田吃海外红利久矣
丰田作为连续多年全球汽车销量冠军企业,早已经吃透了海外销售的红利,可以说丰田的崛起和当前的地位,就是其多年来苦心经营海外市场最直接的结果。
此番“重仓”中国上海,也是这个发展思路的延续。
丰田本周三表示,其将在上海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专门作为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以及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平台,并将于2027年开始生产。
在一份声明中,该公司声明将开发一款全新的雷克萨斯电动汽车,初期年产量约为10万辆,并计划在启动阶段新增约1000个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上海本地招商引资的又一次成功案例,也预示着丰田汽车正加速迈向汽车电动化这一蓝海。
从历史上看,丰田汽车的发展有两次重大海外效应的突破,使其建立了异常坚固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占有率。
第一次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时期,进入70年代,受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原油价格迅速攀升,美国地区每加仑平均油价由1970年的0.36美元上升至1980年的1.19美元/加仑,增长超2倍。
据华泰证券研报,为应对用油成本的大幅上升,美国于1975年12月签署法令推行油耗监管,要求汽车制造商以1985年为期限将每加仑汽油平均行驶里程增加至22.5英里。
这一法令标准迫使北美车企转向小排量车型,丰田凭借低油耗成本占据市场竞争高地,不断推出紧凑级车型,跻身美国第一大汽车进口商。
看得出,节能减排技术和高效生产能力一向是丰田汽车的“杀手锏”,可以说是嵌入品牌基因中的。
由美国市场的高效生产工艺、坚实技术底座以及成功营销带动,丰田汽车很快就在欧洲、拉美以及东南亚站稳了脚跟,成为几乎每个市场的销售最前列企业之一。而要让丰田的销量和实力真正再次腾飞的关键,则发生在中国市场。
这一次,丰田乘上的东风是中国汽车市场自1990年代开始的漫长爆发式增长期。通过与中国一汽和广汽的合资生产,丰田不但在中国引入了在当时非常先进的生产线和生产组织方式,同时还大力引入了其在全球热销的各类型汽车。面对德系、美系合资车企的先发优势,丰田做了两个关键而又成功的决策。
其一是决定由发动机等零部件供应开始引入丰田的高效生产模式,整车则由排量、配置较低的入门级汽车开始,由低端车型发售逐渐向高端发售转型。
其二是经过2000年代初的布局,分别以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为基础平台,逐步导入全系列轿车(而后是SUV)生产线,从微型车到最高级的皇冠轿车,其所涵盖的不同等级汽车之广,分级之细,是很多德系和美系合资厂商所不具备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丰田一度在紧凑级市场中同时销售花冠和卡罗拉新老两代车型,再加上更低门槛的雅力士和更高定位的凯美瑞,这几款车就充分满足了各层次消费者的细分需求,同时成为了明星爆款。
图片来源:华泰证券
由上图可知,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2005到2008年间一路“狂飙”,合计份额从3.7%增长到7.9%,此后便保持稳定,成为仅次于上汽通用、南北大众的存在。
这再次说明了丰田此番发力上海建厂,无疑是品牌历史作为的一种延续。而这回面对中国汽车领域的新一轮开放,丰田作为一个独资方,也拿出了从未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生产的最高端子品牌雷克萨斯以协同,诚意还是相当足的。
日系车的日子并不好过
这些年,由于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出现动摇,日系汽车的日子普遍没那么好过。
对于依然保持世界第一大汽车销售商的丰田汽车来说,相对其本土最大的两家对手本田和日产还是稍好一些的,但并不是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有多好,更是其海外市场,尤其是北美和东南亚市场的表现依然更加稳定。
日本传来的最新消息是,此前一度正在谈判合并事宜的本田和日产正式宣布放弃合并计划,两家企业的发展前景再次充满了不确定性。
其实,日系汽车这两年的挣扎和新能源汽车在全世界,尤其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的节节攀高是对应的。换言之,日系车企在纯电动汽车领域没有了在油车领域的强大竞争力,产品力不足,销量上不去。
一个比较有力的说明是,2024年中国汽车的出口首次突破500万辆,达到585万辆,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而以往的第一日本则在2024年出口下降5%,进一步拉大了和中国的差距。据日媒分析,主要原因是日产汽车的销售下降明显,以及在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方面大大弱后于中国车企。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几乎已经“众人皆知”了,日本车企和日本动力电池企业在较早掌握了核心技术和完备产业链的情况下,竟然选择主动延缓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换代。主要是没能意识到世界汽车行业的新能源转型会来得如此迅速,以及要照顾日本众多传统汽车产业链的工作人员和企业。然而,一步慢,步步慢,要想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翻身,日本车企就必须做出非常规的举动——丰田在上海的出击就是这个思路。
丰田的底气依然足
丰田汽车公司周三将全年营业利润预期上调了9%,这表明该公司有信心有能力抵御任何潜在的经济波动,包括美国发动的新一轮关税。
丰田将截至2025年3月的本年度利润预期上调至4.7万亿日元,而此前的预期为4.3万亿日元。
丰田公司在宣发资料中表示,上调预期是考虑到了在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支持下,公司在增强盈利能力方面取得的进展。
尽管丰田第三季度业绩低于预期,连续第二个季度利润下滑,但丰田仍做出了上述修正。
丰田截至去年12月的三个月的营业利润总额为1.22万亿日元,比去年同期的1.68万亿日元下降了28%之多,与华尔街分析师调研中平均预期的1.42万亿日元相比也有所下降。
但从另一方面看,最近几个季度美国和其他主要市场对混合动力汽车的强劲需求正推动丰田利润的增长。上周,丰田刚刚公布了2024年全球汽车销量,达到1080万辆,连续第五年成为全球最畅销汽车制造商。
可见,丰田的底气相当足。而给予公司未来更大底气的动力源,很可能来自中国上海的新建工厂。
据丰田的规划,雷克萨斯计划到2035年实现全球销售100%为纯电动汽车,并计划到2030年销售100万辆纯电动汽车。在中国、北美和欧洲市场,雷克萨斯计划到2030年实现销售的所有车型均为纯电动汽车。
据悉,2023年丰田雷克萨斯品牌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18万辆,绝大多是传统油车,且全部进口自日本。按照上述数据推算,到2027年上海工厂投产,正好是雷克萨斯的传统油车正在被大幅替换之时,则上海厂的产能将进一步完成雷克萨斯的中国市场拼图,或许可达十几万辆到数十万辆的规模。
自从有了商业,就有无尽的竞争和谋划,人们称之为企业战略。丰田的“出海”故事和当前的决策告诉我们,一家车企的发展离不开外向型的基因和对时机的精准判断。
对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和第一大新能源车消费市场的中国来说,完全容得下“上海雷克萨斯”电动车,而新产品的引入也势必会引发连锁反应,市场竞争,能者为王,不知道到2027年投产之时,又会是哪家车企“倒在”雷克萨斯面前?又或者所谓的雷克萨斯电动车完美拼图并不是丰田想象中那么容易?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