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沦为本田子公司!日产拟终止合并谈判 另寻合作对象
日产汽车已决定终止与本田的合并谈判,原因是双方在将日产作为本田子公司的提议上难以达成共识。本田明确表示,除非日产同意成为子公司,否则不会接受整合。此举对日产而言风险巨大,因其面临产品过时和利润下降的挑战。尽管如此,日产计划寻找来自科技行业的新合作伙伴,以应对市场压力,特别是在电气化和自动化领域的转型中借力。
车市“价格战”开打 车企各显神通抢份额
进入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众多车企通过大幅优惠措施争夺市场份额。特斯拉、小鹏和蔚来等企业相继推出限时保险补贴及“5年0息”等购车优惠,广汽丰田和智己汽车也对部分车型进行了降价。然而,这种短期刺激可能影响长远利润率和研发投入。一些实力较弱的车企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标志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即将迎来技术、产品和交付能力的分水岭竞争。
Stellantis“电动汽车排气系统”专利公布,可降低车辆自燃风险
Stellantis近日公布了一项关于电动汽车排气系统的新专利,旨在通过排放和净化危险气体来降低电池火灾风险。该系统聚焦于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在电池遭遇短路、机械损伤等情况下,可能引发的热失控现象。这些化学反应会释放出可燃气体,增加自燃的风险。Stellantis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排气系统将这些气体排出电池包外,并进行化学净化处理,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马斯克“干政”引发消费者反感 特斯拉欧洲销量暴跌
特斯拉因其创始人马斯克介入欧洲政治的举动,导致在欧洲市场销量大幅下滑。1月,德国市场特斯拉新车注册量下降59%,法国下降63%,挪威下降38%。尽管电动车整体销量回暖,特斯拉在德国的市场份额从14%降至4%。分析师指出,马斯克对欧洲政治的干预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尤其是在支持极右翼德国选择党后,这一形象遭到广泛批评。此举不仅影响了特斯拉销量,还使得相关产品的用户开始表达不满和疏远。
丰田首座美国电动汽车电池工厂建成 年产能将超30GWh
丰田近日宣布,其位于北美的首座电动汽车电池工厂已完成生产前准备,并将在今年4月开始运营。尽管这是丰田在日本之外的首家自有电池工厂,然而这一举措也伴随着潜在风险,包括与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及市场不确定性。此外,丰田还计划在中国成立全资子公司,以推动雷克萨斯品牌电动汽车的生产,该项目面临着追赶比亚迪等本土制造商的压力。
何小鹏:小鹏汽车今年有信心实现交付量同比翻番
2月6日消息,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今年1月小鹏汽车交付量达30350台,同比增长268%。尽管如此,何小鹏对2025年实现交付量同比翻番充满信心。然而,对于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自去年11月首飞以来已收到近4000台订单的情况,尚无明确交付时间表。此外,人形机器人IRON将在小鹏工厂逐步试行商用,这可能面临潜在的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接受度问题。
英伟达Orin Y芯片虽然尚未正式发布,但已在智能驾驶领域引发广泛关注。Orin X以其254 TOPS的强大算力成为主流选择,但高昂的500美元售价却让部分厂商望而却步。为了填补中低端市场空白,Orin Y出现,提供约200TOPS的算力并降低100美元以上的成本。此举不仅是对国产芯片崛起的回应,也是英伟达巩固市场地位的重要策略。
捷豹 I-Pace 电动 SUV 的悲惨结局:电池问题难解
捷豹 I-Pace 电动 SUV 因电池问题频繁召回并最终报废,引发关注。自推出以来,I-Pace 至少被召回五次,主要因 LG 供应的电池容易过热和引发火灾。尽管捷豹尝试通过软件修复来识别风险电池包,但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2024 年,捷豹在美国启动回购计划,并在其他国家实施类似行动,将近 2800 辆车辆送往报废场处理。面对挑战,捷豹已将重心转向开发新款电动车型,希望通过更可靠的电池系统重塑市场信心。
销量不佳,某车企开除销售总监!
德国汽车制造商保时捷在面临全球销量下滑和股价疲软的情况下,宣布提前终止首席财务官Lutz Meschke和销售总监Detlev von Platen的合同。2024年,公司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3%,尤其是中国市场交付量暴跌28%。此外,保时捷全球营收和营业利润分别较前一年同期下降5.2%和41%。自2022年IPO以来,公司股价已下跌30%。此举反映出公司对业绩不佳的高管采取了直接行动,以应对其财务和市场挑战。
北汽福田卡车制造中心吹响2025冲锋号!
近日,北汽福田卡车制造中心召开了一季度管理大会,强调了2025年度战略目标,并提出要解决具体问题,实施矩阵式管理。然而,当前业务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也被深度剖析。公司呼吁员工摒弃旁观者心态、加强责任意识,以提高竞争力和确保项目闭环为目标。大会还进行了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然而这些激励措施能否有效推动转型升级仍有待观察。此外,清风宣誓活动的展开,旨在维护廉洁从业生态,但实际成效需持续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