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开工第二天,我们强迫自己从春节中“剥离”,也不想再讨论关于春节的点滴。但网上关于春节的话题依旧不断,于是按捺不住想要写点什么。
“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假日,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的节庆庙会、舞龙舞狮、花车巡游、汉服体验,点亮中国红、“行走的年夜饭”等春节庆祝活动,世界各地共庆春节,同享喜乐。”
看到这则信息,我鼻头一酸,自豪感动,却也像在这场盛大约会中丢掉了什么。
2025年春节,全球2300余座地标建筑集体点亮中国红,伦敦街头的舞狮队里挤满金发碧眼的孩童,悉尼歌剧院的春节联欢会上,粤剧与交响乐共鸣……
这场跨越地理与文化的中国传统节日,让无数海外游子湿了眼眶,却也映照出国人“年味越来越淡”的集体困惑——当世界为中国年狂欢时,我们却在自家的院子里弄丢了最珍贵的灯笼。
01被重新「发明」的春节
国际商圈里的春节营销越来越“卷”:米兰奢侈品店推出生肖限定款,东京便利店上架麻辣火锅味年糕,洛杉矶比弗利山庄的春节晚宴必须提前半年预定……
这些精心设计的“中国元素”,是全球化市场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重新编码。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说:“他人的目光是最好的镜子。”外国人对贴春联、包饺子、写福字等仪式的虔诚模仿,恰似一面魔镜,让我们突然看清了那些被日常消磨的仪式背后,竟藏着如此摄人心魄的文化魔力。
旅居者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看到金发女孩认真临摹“福”字时,突然想起自己已有五年没有贴过春联,她觉得会弄脏新装修的门脸——可是,原来我们嫌弃土气的习俗,在别人眼里竟是高级的东方美学。
这种文化认知的错位,暴露出一个残酷真相:当春节成为世界级文化IP时,我们却在用“没时间”“麻烦”“过时”等理由,亲手拆除传统文化的脚手架。
02 当代社会的春节「困境」
村里的大娘,至今保留着腊月廿三扫房的习惯,但他的程序员儿子觉得请保洁阿姨更高效;城中村的年夜饭桌上,十道加热后的预制菜和外卖小哥送来的饺子同时上桌……
这些魔幻现实场景,勾勒出传统年俗在现代化进程夹缝中的生存“图景”。
社交平台“春节焦虑”话题下,35万条讨论撕开温情面纱:催婚、攀比、红包压力让年轻人患上“春节PTSD”(创伤应激障碍);短视频平台里,“三分钟教会你应付亲戚”的教学视频播放量破亿;电商平台上,“代写春联”“代磕头拜年”服务悄然兴起。
当仪式沦为表演,当团聚变成任务,春节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意义消解。
03 重建节日的精神坐标系
社会学家项飙提出“附近的消失”概念,它精准击中了国内春节的症结:城市化浪潮下,祠堂里的族谱、巷口的裁缝店、街角的杂货铺等传统社会网络逐渐瓦解。
当大家族变成小家庭,当四合院变成商品房,曾经需要整个社区协作完成的磨豆腐、打年糕、扎灯笼等集体仪式,自然失去了生存土壤。
曾有年轻人发起“共享春节”计划,让空巢老人教年轻人剪窗花,留学生家庭带领居民做异国风味年菜,社区中庭的电子屏实时直播海外游子的祝福——这个现代版“社火”实验证明:年味淡薄不是因为传统过时,而是我们需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接口。
04 重拾文化自觉的勇气
西方社会追捧春节时,并未照搬我们的“习俗”。纽约春节游行里的熊猫花车融合了朋克元素,新加坡春到河畔的灯光秀用全息技术重现《清明上河图》,墨尔本的春节市场把糖葫芦改良成低卡版本。
这些文化混血产物,反而让古老节日焕发新生。反观国内,山西某县城用无人机表演替代传统社火,却被批评“没了人味儿”;成都某商场策划汉服巡游,参与者更在意出片效果而非文化内涵。
复兴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Cosplay式的模仿,而是让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发生化学反应。
当春节申遗成功,中国年已成为世界年,再回望刚刚擦身而过的2025年春节,我们终于读懂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深意——当世界为我们保存了那些险些被丢弃的文化基因时,该羞愧还是庆幸?
或许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强迫年轻人遵循古礼,而是思考如何让流传千年的春节,在数字文明时代讲述新的中国故事。
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在埃菲尔铁塔下舞龙的华侨孩童眼中,在他们笨拙却真挚的抱拳礼里——那里有文化最初的感动,也有文明永恒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