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核酸药物第一股”圣诺医药发布公告:非执行董事陆阳自2月5日起辞任公司非执行董事、荣誉首席科学官等职务。
这则公告明确了陆阳已经从圣诺医药的主创高管彻底变为了“路人”。去年12月,陆阳宣布退任核心管理职位,担任公司荣誉首席科学官。
实际上,创始人陆阳早就已经不能算是圣诺医药的“一把手”了。根据圣诺医药的最新股东结构表,潘洪辉博士已经持有公司超过20%的股份,超过创始人陆阳的10.7%,是公司第一大股东,并已于去年11月从陆阳手中接任公司CEO一职。坊间开始传言两人“夺位”。
2月5日的公告中提到,陆阳辞任决定是希望投入更多时间于其他事务做出的,与董事会没有意见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算上陆阳,圣诺医药一年之内已有近十位高管出走,股价也断崖下跌,市值缩水九成。
创始人出走,新掌门落定?
陆阳是创立圣诺医药的灵魂人物,于2007年就成立了该公司,并推动公司在2021年到港股上市。
可惜圣诺医药命运多舛,也就在一年前,公司财务多次被曝大危机,公司整体陷入死穴。为了“找钱”,从去年10月起,陆阳就已经不是公司第一大股东了。
2024年10月4日,圣诺医药宣布成功完成一笔5890万港元的再融资,全部融资额度由个人投资者潘洪辉包揽。潘洪辉计划按认购价每股股份约3.36港元认购,为公司注资了约为5890万港元,是公司名副其实的新掌门。去年11月5日,潘洪辉正式入局圣诺医药,担任集团CEO,原CEO陆阳改任为首席科学官。
潘洪辉入局后,开始了一番大刀阔斧的人事调整。
去年10月22日,圣诺医药执行董事及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成员戴晓畅辞任;10月29日,盛慕娴与陆阳一同辞任调查委员会成员,并在2025年1月1日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董事会审核委员会主席兼成员以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成员;11月30日,梁庭彰辞任董事会秘书、授权代表及法律程序文件代理人;12月5日,黄敏聪辞任非执行董事以及董事会审核委员会成员;12月13日,圣诺医药更换了核数师。
在潘洪辉控制圣诺医药之前,2024年5月,圣诺医药原首席战略官戴晓畅、首席医务官Francois Lebel、首席财务官叶永基辞任已经先后离职。这么多高管如走马灯般来回离场,可以想象圣诺医药的经营状况不会太好了。
圣诺医药曾被誉为“中国核酸药物第一股”,没想到不过三年,情况就直转而下。先是公司两位核心股东遭遇质押式减持。2024年3月,创始人陆阳所持有的1.78%股份,以及第二大个人股东戴晓畅所拥有的7.58%,都将被先质押后强制出售方式减持,引起公司股价一波大跳水。而后7月,圣诺医药因为理财投资计提了近2000万美元的损失。
一年之内,圣诺医药股价从55.8元港元跌落至4.24港元,市值缩水九成。
如今的圣诺医药已经成了一副空架子。在2024年半年报中,圣诺医药就明确表示:要全面重组扩大储蓄,进一步简化组织结构,提高营运效率,使现有资源更有效的与策略目标一致,继续推进核心产品。
陆阳退出,可能是新管理层启动公司改革的第一步。
百亿美元市场,庄周一梦?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圣诺医药想要转型还是很有难度的。截至2024年6月30日,圣诺医药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由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2390万美元减少至770万美元。据半年报显示,公司资产面仍在减少,净值同比减少了两成。
圣诺医药还能不能靠手里的管线找到更多的钱,是公司存亡关键。
圣诺医药的主要优势在于开发了多个核酸药物的专有递送平台,手里拥有16条研发管线。上市前,圣诺医药就曾完成了合计融资金额近2.7亿美元投资,不乏国内疫苗龙头沃森生物、基石资本、弘陶资本、隆门资本等资本追捧。
但圣诺医药至今未有一款产品成功上岸。圣诺医药手中的产品涉及肿瘤、医学美容等多个疾病领域,早在2021年上市就有披露,但目前为止,推进动作并不明显。
东吴证券研报显示,截至2024年10月13日,全球已经有17款小核酸药物获批上市,就包括圣诺医药研发的小干扰核酸等药物,另有数十款处于III期临床阶段,研发热度相对较高。预计到2030年,全球小干扰核酸市场规模将达到128亿美元。不过,这些品种短期内很难获得商业转化,长期拖沓的进度也不会被资本市场看好。
圣诺医药需要重新焕发想象力,比较明确的一个路子是:全力发展BD合作。圣诺医药在2024年中报中曾表示:“我们已收到大量未来合作的条款清单。潜在的合作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我们独特的递送平台、已处于临床阶段的优先产品管线及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临床前产品。”
令人唏嘘的是,曾亲口许下“将圣诺医药打造成为有国际影响力、亚洲头部的核酸干扰企业”的陆阳如今已经退出核心团队,靠着后续青黄不接的管线,又能支撑多大的想象力?
撰稿丨苗苗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山谷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