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成化年间,京城一片繁华热闹景象。每到科举放榜之时,整个京城更是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
那些高中的读书人,或中状元,骑着高头大马,簪花游街;或中榜眼、探花,同样意气风发,被众人簇拥着,光彩夺目,成为了无数人羡慕的对象。
在京城外的一座古寺里,住着一位名叫了尘的和尚。这了尘和尚平日里在寺里诵经打坐,日子过得平淡无奇。
可每当看到那些进京赶考归来高中的读书人,他的心里就泛起阵阵波澜,十分眼红。想着自己平日里也读了不少经史子集,为何不能去考个功名,也享受享受那份荣耀呢?
于是,了尘和尚便下定决心,要去参加科举考试。
到了大考的日子,了尘和尚脱下僧袍,换上一身儒服,虽然模样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但他自己却信心满满地走进了考场。
第一场考试是口试对联,这可难不倒平日里熟读经书的了尘和尚。
主考官坐在高高的案桌后,神色威严,见了尘和尚站定,便出了上联:“孔圣人三千弟子下南学。” 这上联说的是孔子带领众多弟子求学问道的典故,很有文化底蕴。了尘和尚听后,几乎没有犹豫,张口就答:“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
他这下联对仗工整,用佛教的典故来对儒家的,倒也巧妙。主考官微微点了点头,对这下联还算满意。
接着,主考官又出了一个上联:“子曰,克己复礼。” 这出自《论语》,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准则。了尘和尚听了,略加思索,答道:“佛道,回头是岸。”
这一下联同样对得巧妙,将佛家劝人向善、改过自新的理念与上联相对,展现出了他对佛儒两家经典的熟悉。
主考官听了,心中不禁对这和尚刮目相看。但为了再考考他,便突然大喝一声:“旗鼓!” 这一声喊得突兀,目的是想打乱了尘和尚的思路,看他能否随机应变。
了尘和尚被这一喊吓了一跳,但他以为主考官又要他对对联,慌乱之中,看到自己手中拿着的木鱼,便急忙做了个敲打的姿势,对道:“木鱼!” 这一对答,虽然形式上有些滑稽,但从字面意思和节奏上看,倒也勉强能对上。
主考官见他如此应对,又好气又好笑,忍不住站起身来,拂袖而起,口中说道:“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他本以为了尘和尚会明白这并不是对联,可了尘和尚却误会了,他以为考试已经完毕,主考官在说结束语,于是连忙合起双掌,恭敬地对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这一下,整个考场都炸开了锅,周围的考生们哄堂大笑。
主考官更是哭笑不得,他看着了尘和尚,无奈地摇了摇头。
而了尘和尚却还一脸茫然,不知道大家为何发笑。
这场考试结束后,了尘和尚虽然没能高中,但他的这段赶考趣事却在京城传开了。
人们茶余饭后,都拿这件事当作笑谈,说这和尚想考功名想疯了,连考试的规矩都没弄明白,就闹出了这么大的笑话。
了尘和尚回到寺庙后,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渐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自己身为和尚,本就该在这青灯古佛旁潜心修行,何必去羡慕那些功名利禄呢?
从此,了尘和尚便安心在寺庙里修行,不再有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一心向佛,过着平淡而宁静的生活。
而他赶考的这段经历,也成为了寺庙里的一段趣史,被后来的小和尚们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