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萨斯在中国上海金山区独资建厂,这是丰田对电动化转型的迫切焦虑下不得不面对的一场豪赌。



丰田在燃油车时代的辉煌无需赘述,其混合动力技术(HEV)曾长期占据全球技术高地。然而,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丰田的电动化步伐却显得保守且犹豫。

2024年,丰田在华销量同比下降6.9%,纯电车型占比不足1%,远低于中国市场新能源车整体渗透率35%的水平。其首款纯电车型bZ4X因续航不足、充电效率低等问题,市场反响平平,销量远不及特斯拉Model Y参数图片)和比亚迪宋PLUS EV等竞品。



从“混动王者”到“纯电落后者”,原因既在于技术路线的选择——丰田长期押注混动和氢能,对纯电投入不足,也在于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误判:智能化、高续航、快速补能已成为中国用户的核心诉求,而丰田的纯电产品在这些维度上均显乏力。

而丰田在战略上的误判也影响到了作为高端品牌的雷克萨斯,其虽曾以进口身份在中国市场创造加价提车的“神话”,但其电动化转型还要更为迟缓。



2024年,雷克萨斯全球销量中电动化车型占比仅3%,远低于奔驰(19%)和宝马(15%)。其首款纯电车型RZ系列因CLTC续航最高仅619公里、智能化配置落后于蔚来ET7等国产车型,销量惨淡,结局是雷克萨斯的品牌溢价在电动化时代难以延续。

此时选择独资建厂,虽然有点晚,但可以说是其转型战略中最具魄力的一步。

上海金山工厂总投资50亿元,规划年产能10万辆,并计划实现95%供应链本土化,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模式相似。这一决策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国产化可将生产成本降低15%-20%,例如现款进口RZ 450e售价36.99万元,国产后如果价格将至28-32万元区间甚至更低,可以直接挑战宝马iX3奔驰EQC的市场地位。



其次,长三角地区成熟的产业链(如宁德时代、华为等)可加速技术迭代,研发周期或缩短40%。更重要的是,丰田计划在2027年量产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约为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1.8倍),续航里程突破1200公里,充电时间缩短至10分钟,首搭车型可能出自上海工厂。若这一技术如期落地,雷克萨斯或能凭借“超长续航+快速补能”的组合拳,打破当前纯电市场的技术天花板。

当然,既是赌博自然有着一定风险,尤其是2027年量产意味着比蔚来、理想等头部新势力晚3-4年入场,届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能已完成新一轮洗牌,智能化(如L4级自动驾驶)和补能网络(如800V超充)的标准或已被重塑。即便固态电池技术领先,其量产稳定性与成本控制仍是未知数——宁德时代等企业也在加速布局固态电池,技术代差可能被快速抹平。



此外,雷克萨斯的品牌定位与国产新势力的用户群体存在错位:蔚来、理想等已通过“用户运营+生态服务”建立起护城河,而雷克萨斯若仅依赖“进口品质+国产价格”的策略,恐难撼动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情感认同。

而且国内市场的经验其实说明了单一的纯电路线并不是最佳选择,比亚迪DM-i、长城柠檬混动等技术的成功已证明,混动车型仍是中国消费者向纯电过渡的重要选择,在35万元以上市场“混动+纯电”双线布局已经成了多数品牌的首选答案,而国产雷克萨斯若仅聚焦纯电赛道,可能错失混动市场的增量机会。

更何况当下国产新势力们正在不断重构豪华市场体系,就连BBA这样的一线豪华都难以招架,失去品牌溢价能力的雷克萨斯要想在纯电市场实现后来居上,就必须拿出真本事来,比如在固态电池、DIRECT4智能四驱系统、线控底盘等“黑科技”上形成技术优势。



另外,既然选择国产化,针对中国用户量身定制产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像长续航、超快充、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更现成的答案行业也有,向理想看齐或者与华为达成深度合作。

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更希望看到雷克萨斯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来,不过现实的问题是,2027年等待雷克萨斯的将是一个高度饱和且技术迭代迅猛的市场,而这场博弈的胜负,不仅关乎雷克萨斯的命运,更将定义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时代的生存法则,国产且走纯电路线的雷克萨斯能否提振销量,这个答案只有等到上海工厂第一台车下线后才能揭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