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退休七八年,广东省中医院外科学术带头人陈志强教授仍然忙碌不减,每周三准时出现在泌尿外科的病例讨论现场。
从医41年,陈志强以“能治病、治好病”为目标,提出“症病学说”,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日前,他获评“中国好医生”,成为其中少有的中医领域代表。得知消息时,时针指向晚上8点,他一如既往忙于日常工作,“具体在做什么已经记不清了,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荣誉,陈志强心怀感恩。他向南都记者表示,自己是代表中医人、中医外科人接受的奖项。“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做一个好医生是我的本分,也是我努力的方向,还会继续把当一名能治病、治好病的好医生作为毕生追求。”
“中医并非只能把脉不能开刀”
时间拨回到1983年,陈志强来到广东省中医院外科任职。彼时,中医外科只是一个小科室,只有四五个医生,52张床位,且床位使用率最高不过八成,每年春节前后甚至还因为患者太少而关闭几个大病房。
“更让人憋屈的是,中医外科缺乏社会基础,很多人都说中医院必须只能姓‘中’,中医院做了手术就是西化,背离了中医发展方向。”陈志强回忆,当时社会普遍质疑中医院的外科能力,认为“中医只会把脉,不会做手术”,技术与配套设施也远未完善。
“其实,中医名家华佗就是手术名医。所以,中医不能做手术的想法不仅可笑,还背离了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的理念。”陈志强说。
为此,他暗下决心要发展中医外科。
为了提升医疗能力,他先后到国内外著名医学院校进修,足迹遍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普外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等。同时,他还不断内化中医理论,融贯中西。
慢慢地,一手把脉、一手拿刀成为了他的工作日常,还被同行称为“刀尖上的艺术家”。
“与传统中医外科相比,现代中医外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志强介绍,前者诊疗范围主要为体表,如疮疡、乳腺、肛肠等;后者则不局限于此,体内各个系统、各种疾病都可以诊疗。
作为外科学术带头人,他在继承传统中医外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中医外科,创建了广东省中医院泌尿外科和前列腺专科,还拓展了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和血管甲状腺外科等专科诊治范围。
经过多年努力,当年的小科室已经蜕变为辐射全国的中医外科高地。2018年,广东省中医院外科获评国家中医区域诊疗中心,2022年成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
“如今,问诊求医的人来自世界各地,外科诊疗患者数量领先国内中医同行。”陈志强说,2024年全年数据显示,医院外科年门诊量达63.6万余人次,年住院患者达3.1万余人次,平均住院日为5.59天,年手术量达2万余人次,占比达77.94%。
让老百姓既“没病”也“没痛”
行医41载,陈志强发现,中西医优势互补才能发挥最佳疗效,于是,他首创并推广“症病学说”。
这一学说以“疗效优先”为核心,以“症病同治”为关键手段,强调“症病同除”为最终目标,融合了病症识别、治疗与保健一体化的全新诊疗模式。
“让老百姓没病没痛,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他解释,“没病”指通过西医检查无病,“没痛”则指通过中医调理后身体没有不适感,二者相辅相成,才是真正的健康。陈志强始终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既用西医治“病”,又用中医调“症”。
65岁的陈叔,便是“症病学说”的受益者之一。2024年8月,陈叔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前列腺癌根治术,但康复并不理想,术后生活质量差,疲倦、乏力、怕冷、失眠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他。经陈志强的诊疗,陈叔内服中药一周后便精神好转,乏力、眠差等状况都得到了明显缓解。
“中医在围手术期便有了应用的空间,它能够帮助患者术后更好地恢复,更快地回归生活与工作。”陈志强表示,“症病同治”才能“症病同除”,既没病又没痛,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魅力所在。
由此,陈志强率先在国内开展围手术期中医药应用研究,提出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核心理念是快速康复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论治策略,制定了《围手术期术后胃肠动力评价规范》,成为全国开展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时至今日,陈志强已然退休七八年之久,然而,退休后的他依旧忙碌不减。
“退休后,他依旧在大德路、二沙岛以及大学城这三个院区坚持出诊,不仅如此,还会带领年轻医生进行查房工作,一同研讨疑难病例等等。”在广东省中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何君伟看来,陈志强那看似瘦小的身躯里,蕴藏着无比坚韧且旺盛的能量。
每周三的泌尿外科病例讨论会,也是何君伟最为期待的工作时刻。因为在每一次讨论会上,陈志强总能带来丰富且极具价值的临床经验,为医学后辈们指引前行的方向。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 陈佳佳 庄映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