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一晃眼就结束了
过年的戒断反应却越来越强烈
有人说过年就像做了一场热闹的梦
最后能带走的只有行李箱和后备箱里
家人们满满当当的爱:
图片来源:小红书@喂老黄
塞满袋子的香肠
快要滋出油的奶奶牌辣酱
二舅家几大袋子的大米和土鸡蛋
在这一刻终于理解了
中国春节之所以能
成为世界非遗的含金量
今年是我们的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
春节非遗民俗背后都是
中华儿女团圆喜乐的社会实践
远不只是我们熟知的
压岁钱、帖春联、走门户这么简单
“非遗版”春节到底有多少民俗冷知识
一起看看来自四川的亿点点震撼
—— 寻春节源头 ——
春节从前不是节日
早在民国之前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
春节一词最早指的是“立春”这个节气
采用公历记年后
才把公历1月1日为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这才是农历新年的起点
图片来源:小红书@Nuyoah
古代最早十月就开始过年了
古代人过年时间
西周时在农历十一月开始过年
商朝在十二月就进入新年倒计时
秦朝采用的《颛顼历》十月就过年了
看来古人过年比我们还心急呢
图片来源:《岁朝欢庆图》
春节之乡竟在四川
春节真正的发源地其实在四川阆中
这是因为天文学家“落下闳”正出生于此
汉武帝觉得古历不方便测定农事时令
落下闳便领头进行制定了《太初历》
孟春正月(春季的第一个月)成为岁首
春节由此合并了年节
这样做使历书和农事规律更加贴合
后来的改历基本沿用此法
固定下了春节过新年的习俗
由于落下闳是历法上确定春节的第一人
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春节老人”
这地位可不亚于西方圣诞节的圣诞老人
阆中也正式被评定为“春节文化之乡”
图片来源:小红书@e天剑
你以为的中国年 实则世界年
你以为春节只是中国的节日
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
将其设立为法定假日
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节庆活动
中国年正在成为世界年
越南人吃年粽
新加坡华人贴“捞鱼生”
马来西亚用凤梨(谐音“旺来”)讨彩头
不同的地区 同样的主题:
舌尖上的新年
年味年味 有美味才有年味嘛
图片来源:小红书@小慧逛吃日记
—— 知春节习俗 ——
“压岁钱”不是钱,而是护身符
最早的压岁钱并不是货币
而是铜钱形状的辟邪品
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一种武器
用来驱赶名为“祟”的小妖
传说它会在除夕夜摸小孩额头致病
它也被称作“压胜钱”,或 “花钱”
上面铸有吉语或寓意吉祥的图案
仅是承载着美好愿望与祝福的物件
不少“压胜钱”正面铸有吉祥话
比如多子多福
后来逐渐演变为真正的钱币
但“压祟”的寓意保留至今
图片来源:央视一套纪录片
“福”字倒贴限于室内
中国人的新年祝福
是把“谐音梗”玩的明明白白
贴福字倒着贴,意味“福到”了
但福可不是随便“倒”的
传统中只有水缸、垃圾箱、柜子才倒贴
取“福至(倒)”抵消“福去”之意
大门上的“福”字一般不能倒贴
若大门倒贴 有“把福倒出门外”的说法
图片来源:小红书@书画集
第一幅春节对联 诞生在成都
最早的春联只是一对桃木板
因此也称为“桃符”
挂一对桃木板在门口来辟邪
后来发展为在桃木上
刻写门神的名字或画像
比如门神顶流秦琼、尉迟恭
到了五代十国后蜀的皇帝孟昶这里
两块光画着门神的桃符略显干瘪
他灵感迸发,一挥而就题下两句: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第一副被记录的对联
也是最早的春联
孟昶让“桃符”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在桃木上写对称工整的
“吉祥话”很快被传开
图片来源:小红书@李阿姨
—— 探春节玩乐 ——
宋朝人就玩新年“谐音梗”
宋朝人年夜饭饭必备“百事吉”果盘
由柏枝、柿子、橘子组成
谐音“百事吉”
吃了“柏柿橘”
日子“百事吉”
图片来源:小红书@酣隙
汉代也有自己的“春晚”
汉武帝逢年过节在宫廷举办通宵宴会
节目包括歌舞、杂技、魔术
包括走绳、藏人幻术等
甚至训练马匹随着音乐起舞
堪称杂技春晚的集大成者
图片来源:小红书@Nuyoah
过去放的不是鞭炮 是炭烧竹子
最早的鞭炮其实叫做“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
说的就是这个烧竹子
利用爆裂声驱邪
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
因竹子焚烧发出
“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
直到宋代才用火药
做成“编炮”(即鞭炮)
图片来源:小红书@疯狂的颜料
火树银花 原来形容的是自贡
除夕的火,元宵的灯
春节从除夕的烟花中绽开
自元宵的灯彩里圆满
除夕已经过去了
元宵还会远吗
自贡彩灯源自唐宋
具有“天下第一灯”美誉
自贡灯会也是国家非遗之一
据清道光《荣县志》所载
自贡在正月初八起就会举办“灯杆节”
各庙立火树,家家悬彩灯
1964年自贡举办了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灯会
并把新年期间的种种灯节灯会
正式总定名为“春节灯会”
自此火树银花不夜天
自贡是元宵灯会的一张世界名牌
图片来源:小红书@茂莎
都是家的味道
南圆北饺
非遗中国年
从驱邪祈福到团圆庆贺
这些冷知识让我们更理解传统的温度
理解四川春节民俗生生不息的力量
趁着还在春节期间
记得去自贡赴一场五彩灯会
去阆中寻一次春节起源
去成都博物馆探一次春联“秘史”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
@四川卫视
封面来源:小红书@阿梓今天打工了吗
编辑:凯娃子
校对:周莎
责任编辑:程昕
审核:李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