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海阔:开放合作的中国携手世界共发展

隆国强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局部冲突加剧,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挑战。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准确识变、主动应变,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准确把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丰富内涵,深刻理解其重大意义,明确重点任务,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准确把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丰富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对外开放,意味着持续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我国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提高。同时,高水平对外开放不限于此,有着丰富内涵,需要准确把握。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开放。从开放对象看,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对发达经济体的开放,也是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开放,是面向全球各国的开放。从覆盖地域看,既包含沿海地区,也包含沿边和内陆地区,从而形成一个“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从开放内容看,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包含货物贸易,而且包含服务贸易,不仅包含国际贸易,而且包含跨境投资,要实现高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从开放方向看,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双向开放,既包含“引进来”,也包含“走出去”。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制度型开放。我国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参与国际经贸治理体系改革,制定数字贸易、绿色贸易、国际投资等新规则的能力持续提升,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的引领力不断增强。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开放。对外开放必须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谋划。不断提高开放水平,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有效整合全球人才、风险投资等创新要素,推进开放创新,促进我国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开放。全球进入动荡变革期,各国对安全的重视前所未有。开放促进发展,封闭必然落后,不开放最终会导致不安全。但是,如果开放战略、步骤、节奏把握不好,也同样可能“未得其利,先受其害”。因此,必须在开放中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管得住”“管得好”,支撑“放得开”。

深刻理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离不开对外开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需要对外开放,而且是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一,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可以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优质产品出口到世界市场,换回短缺的资源要素,从而加长短板,拓展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边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促进我国从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从“微笑曲线”底端向两端提升,全面提升全球分工地位,形成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为我国现代化塑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异常复杂严峻,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敢斗善斗,主动塑造于我有利的国际环境。良好的国际环境需要我国与其他国家理念共通、利益共享、规则共建、情感共融,要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以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为基础,以共商共建国际治理体系为责任,以美美与共、互学互鉴为纽带,全方位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第三,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增加消费者福祉的重要途径,大量货物与服务的进口,让我国消费者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比如,近年来因为我国扩大开放,一些国外的水果、咖啡、坚果、海鲜、奶粉、红酒等以更便宜的价格进入“寻常百姓家”。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让消费者能够更加便捷更低成本地享受多样化、优质化的进口产品与服务,而且有力促进了国内产品与服务的品质和水平提升,更全面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扎实做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任务

首先,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稳步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工作,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港)先行先试作用,主动开展压力测试。完善数据跨境流动法规,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能力。完善基础制度,提高碳足迹统计与管理能力,积极应对碳相关贸易、投资新规,推动绿色贸易健康发展。

其次,加快建设外贸强国。要牢牢把握国际贸易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蕴含的战略机遇,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一是大力提升货物贸易。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协同,增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把竞争优势从成本优势更多转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绿色优势。二是创新发展服务贸易。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牵引,大力推动服务业投资与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引进专业服务。三是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各类主体有序布局海外流通设施,鼓励电商平台国际化经营。

三是大力打造跨境投资强国。要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一视同仁地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府采购等。进一步推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特别是要着力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同时,要做好投资促进工作,进一步完善外资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认真解决合理诉求,加强外资企业权益保护和服务保障力度,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四是着力塑造互利共赢国际环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参与数字化、绿色化等国际经贸新领域规则制定,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以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水平自由贸易网络,办好进口博览会,让世界更多更好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新机遇。

五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正确认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发展是基础,安全是保障。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确保物流体系、金融体系、产业链供应链等循环畅通。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维护开放发展的资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金融安全、数据安全等。

来源:《人民日报》2025年1月27日第10版(经济)

作者: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陈 波 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