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更迭,光影流转。时空的坐标轴镌刻每一步奋斗的足迹,记忆的快门声定格每一帧拼搏的瞬间。回首2024年,西安经开区以全市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为引领,聚焦先进制造业主责主业,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持续转型、招商引资成果显著、重点项目协同布局、民众福祉不断增强、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西安经开区GDP首次突破1300亿元,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列全市前列,在全国229家国家级经开区考评中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即日起,西安经开区将陆续推出“西安经开区2024年发展成绩单”系列报道,深度剖析经开区在过去一年中的非凡成就与宝贵经验。今天让我们一同聚焦经开区科技与产业创新,感受区域发展的蓬勃生命力。



一秒钟,西安经发绿能建设的1M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能够产生约0.2778千瓦时的电能,供一个节能灯泡持续照明27小时。

一分钟,西安吉利“黑灯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便能成功下线一辆汽车,展现出智能制造的高效与精准。

一小时,西安纵横交错的地铁网络里,西安中车永电捷通电气有限公司提供牵引电机的地铁8号线可以满载2460人奔驰80公里……

走进经开区,创新的脉搏每分每秒都在强劲地跳动。2024年,经开区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成果如繁星点点,照亮了区域发展的前行之路。

双管齐下:内外联动,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是企业搏击市场的锋利武器,也是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经开区内的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勇立潮头,不断突破,新能源、汽车、医疗等领域捷报频传。



中车永电捷力风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20兆瓦海上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成功突破技术瓶颈,树立了全球单机功率的新标杆;西煤机公司的采煤机,以轻量化设计和高稳定性,为煤炭开采行业树立了新标准;西安大医集团自主研发的放射治疗系统,荣获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证,实现了中国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历史性跨越;隆基绿能主导制定的行业标准,填补了国内钙钛矿电池测试领域的空白,彰显了其在新能源领域的领航地位……这些创新成果,不仅赢得了全球的瞩目,更为经开区的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企业自发重视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成为经开区持续提升科研效能的不竭源泉。与此同时,经开区亦积极为企业注入“外源动能”,双管齐下,共促发展。为了进一步强化科技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经开区系统实施了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及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计划”,通过精准掌握区域内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创新平台认证等核心要素,采取动员企业登记认定等措施,持续推动科技企业茁壮成长。

2024年,全区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1家,省级瞪羚(潜在)企业33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967家。这些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显著增强了经开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更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多链融合:产业倍增,实现跨越发展

创新平台,是汇聚创新资源与人才、推动技术革新的核心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24年,经开区为了“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改革,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堵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实现产业倍增、量质齐升”,全面启动秦创原新材料产业创新聚集区及新材料陕西实验室的建设。作为全省首批启动建设和唯一拥有陕西实验室的聚集区,新材料聚集区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新材料聚集区内11个项目获2024年度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四链”融合项目立项支持,优耐特、美兰德等10余个新材料项目和企业落户新材料产业基地及辐射区,落户项目和基础配套投资累计近50亿元,为全区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面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种种难题,经开区主动出击,积极搭建多元化的科创交流平台、合作桥梁与验证基地。通过深化“西北有色院模式”,经开区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有效推进了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大幅提升了技术合同的交易额,并促进了创新主体之间的深度融合。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经开区成功获批两家全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此外,经开区还致力于搭建“区校”“区企”合作的桥梁,创新性地采用“揭榜挂帅”等机制,加速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向区内企业转移转化。这些重要平台不仅显著增强了经开区的创新能力,更为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为产业的倍增与量质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环境:政策扶持,构建生态高地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更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打造更为卓越的创新环境,经开区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有力的策略,以“真金白银”引育企业人才,以“真情服务”推出人才产业。



2024年,经开区秉持“产业立区、人才强区”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引领发展计划,通过构建人才引进、培育、留存、使用的综合体系,营造了强大的人才吸引力,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潜能,为经开区迈向世界级产业创新发展区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石。

这一年,经开区坚持产业导向的人才、技术引进原则,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对关键人才的引进力度,全年认定高层次人才132名,主导特色产业高层次人才存量丰富,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增材制造领域占比超过90%。



同时,围绕人才关切的教育、医疗、奖励、出行等方面,经开区持续优化高端人才服务机制,让更多的“千里马”惬意奔腾。在政务大厅开通人才窗口,设立“人才服务专员”,打造专区“集成”服务,定向化提供人才认定、项目申报、人才子女入学等服务事项的统一受理、帮办代办,累计接待人才服务事项咨询100人次,受理业务103件。这些举措不仅为经开区迈向世界级产业创新发展区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石,更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24年底,经开区新增技术经理人116人,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数达到68名,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高达286.98亿元。

此际2025,仿若一盘新棋局,谋篇布局,蓄势待发。经开区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推动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融合发展,秉持产业立区、工业强区的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定位要求,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