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些“征信修复”骗局你知道吗?
西宁晚报记者 毓洛
信用对人们的生活至关重要,个别市民由于信用卡逾期等原因给征信带来一定影响,一些机构和个人便打着“征信修复”的幌子欺骗大家,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还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哪些行为属于“征信修复”骗局,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维护个人征信权益?
●网贷逾期导致无法办理住房贷款,非法中介谎称花钱可消除不良记录
提醒:不法分子利用市民急于消除不良信用记录的心理,以“征信修复、征信洗白、反催收、铲单”等名义,教唆市民滥用征信投诉或信访权利进行无效缠闹,借机收取高额费用,有甚者收到款项后便失联。
任何声称能“钻空子”消除不良信用记录的广告都是虚假宣传。征信投诉应按照《征信投诉办理规程》依法合规进行,申请材料需满足受理条件。中介机构冒名投诉或隐瞒代理关系,捏造、歪曲事实,提供虚假材料的,均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支付代理费可通过中介渠道提交线上异议,消除不良记录
提醒:不法分子利用在线办理异议与工作人员“不见面”的特点,编造征信修复谎言,代为市民提交异议申请并借机收取“中介代理费”。
提起征信异议是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征信中心提供的异议服务都是免费的。当遇到征信问题时,市民可登录征信中心官网的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提交异议申请,或就近选择发生该笔业务的金融机构网点或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征信服务窗口申请。
●为了消除记录向中介机构提供身份证件、银行卡号、征信报告等个人敏感信息
提醒:不法分子在办理所谓“征信修复”过程中,要求市民提供个人重要敏感信息,再通过买卖信息从中渔利,甚至利用窃取的信息冒名网贷,骗取贷款资金。
一定要谨慎保管好个人信息,做到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证件不外借、敏感信息不外露,复印件注明用途;一旦发现身份被盗用,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谎称市民存在征信问题,按其指示操作进行修复
提醒:不法分子利用公众对专业人士的信任,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专业律师、法务顾问或理财专家等,通过伪造的证件或不当渠道获取的市民身份信息,让市民放下戒心。
征信异议权、删除权的行使均需由信息主体本人主动提起,金融机构、征信中心等官方机构工作人员不会主动联系您进行所谓的“征信修复”或“信用提升”,更不会因此要求您向陌生账户转账,如有疑问,请拨打贷款机构官方电话或征信中心客服电话进行咨询。
●不法中介在自媒体渠道散播不实言论,营造征信修复合法化的假象,借此收取高额费用
提醒:信贷违约等个人征信信息是根据金融机构的报送数据客观记录的,如您认为有错漏信息,可自行免费提起异议,不能通过非法手段进行修复。个人不良征信记录不会伴随您终生,其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五年,五年后就不再展示。
“小道消息”不可信,要关注征信管理部门、征信中心等官方机构发布的最新消息,不要掉进非法中介的营销陷阱。同时,保持良好的信用习惯,按时还款、认真履约,从源头建立起良好的征信记录。
来源: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