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觉得汽车投诉是件丢脸的事,现在明白这是对家人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这是广西车主孙先生在驾质网订阅号后台留言写下的话。他的车辆因软件漏洞导致胎压监测失灵,经平台协助后获赔全额维修费。留言末尾,他贴上一个笑脸表情:感谢你们让用车变得更有尊严!


这些带着温度的故事,勾勒出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新图景。当技术创新、制度保障与人的温度交织,消费者的安全感必将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驾质网的探索证明:投诉不必难堪,而是对家人负责;投诉不是终点,而是车企更上层楼的起点。

数据之镜:照见行业成长的烦恼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驶入“快车道”的今天,一组数据为行业投下清醒的注脚:2024年,驾质网受理的投诉量同比增长47%,相当于每30分钟就有一位消费者在平台上按下“求助键”。驾质网的2024年总结,不仅是一份问题清单,更是一部产业升级的启示录。

“我原以为续航虚标只是‘行业潜规则’,直到数据告诉我真相。”青海的车主周先生感慨道。他购买的某车型标称续航600公里,实际使用中却频繁“腰斩”。

驾质网数据显示,2024年“低温续航衰减”投诉量占比达39%,涉及品牌从新势力蔓延至传统车企。

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系统投诉量以214%的增速成为新痛点——某品牌车机黑屏问题,全年累计投诉达3862次,相当于每天有10位车主在深夜重启失效的屏幕。


这些数字背后,是技术进步与用户体验的角力。驾质网揭示的“三高一低”现象(智能系统投诉增速高、电池问题占比高、售后服务不满度高,传统机械故障率低),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新能源汽车从“燃油时代”向“智能时代”跃迁时的阵痛。


在山东莱西,一场因数据引发的变革正在上演。

某车企根据驾质网季度报告,发现其热销车型的充电口密封设计投诉量连续三季度攀升。工程师团队深入分析多起案例后,将密封圈材料升级,故障率骤降82%。

“消费者的每一次点击,都在为我们的产品改进指明方向。”该车企技术总监坦言。

这种“投诉驱动创新”的模式,正在重塑行业生态。

缘起之时:没有解决不了的汽车投诉

驾质网的年度报告,恰似一份写给未来的诊断书。

当投诉数据从“行业伤疤”变为“进步阶梯”,当消费者的“吐槽声”转化为车企的“创新力”。

当然,很多人并不清楚,驾质网的前身是业内名气颇大的自媒体汽车投诉在线。

“2014年,我亲自经历过一场36小时的扯皮马拉松。”林燃回忆,他购买的某新能源车出现动力中断,4S店却要求自费3万元更换电机。

当他调出CAN总线数据证明设计缺陷时,对方竟反问:您这样的专业人士尚且如此艰难,普通消费者该怎么办?

这句话成了驾质网诞生的导火线。同年,林燃创立自媒体汽车投诉在线、2017年注册驾质网商标、2023年武汉技术团队,在江夏一间办公室里敲下第一行代码。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天下没有解决不了的汽车投诉。”


在驾质网的办公室,一块实时滚动的数据屏引人注目:总投诉517841,集体投诉8528,多次投诉37549,退换车267.......

“帮助用户买好车,监督厂家造好车,这些数字证明,消费者权益与车企利益从不对立。”

车企的态度在悄然发生变化。

“过去我们害怕投诉,现在学会从投诉中寻找富矿。”某车企CEO如是说。该车企将2024年新款车型上市前,通过平台发起用户公测,这种“未诉先办”的思维转变,让该车型差评率仅为行业均值的1/3。

消费者的态度也在悄然变化。

上海车主李女士在查阅报告后,主动联系厂商提供改进建议:“我的投诉能帮助车企造出更好的车,这比赔偿更有意义。”

这种从对抗到共生的关系进化,或许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成熟的标志。

结语

2025年元旦,林燃的手机备忘录弹出一条提醒:驾质网上线两周年。

他指着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说:“每辆新能源车里都可能坐着一位用车的烦恼者,也可能坐着一位产业升级的推动者。而我们,愿做两者之间的桥梁。”

这让人想起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名言:“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人来收集木材,而是要教他们渴望大海。”

驾质网,正是让消费者重拾对行业的信心,让车企在倾听中看见更辽阔的蓝海。当这样的桥梁越多,中国新能源汽车驶向的,就不仅是碳中和的未来,更是商业文明的新大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