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怀集领域网,知怀集大小事」

前记:年前,与一文友聚会,他说看过我发表在《北京头条》的那篇“诗洞赋”,希望我再写一篇推介诗洞的文章。一个春节时间的构思,写下这篇“诗洞序”,以应文友。

诗洞序

诗洞者,岭南一隅,怀集之南乡也。群山环抱,碧水萦回,古为壮、瑶、汉三族混居之地。其名诗洞,非徒以诗为名,实乃山川形胜,人文荟萃,自有诗意存焉。


诗洞之史,溯其源流,可追至秦汉。先民筚路蓝缕,开荒拓土,于蛮荒之地播撒文明火种。唐宋以降,中原衣冠南渡,诗洞遂渐成乡村。明清之际,文风鼎盛,书馆林立,士子辈出,诗书传家之风,绵延至今。


诗洞之美,美在山水。白崖山上,七星岩倚壁而成,独一石梯可登。清末,岩洞曾聚集以谭山雾为首几百名来自广宁、封开、德庆、怀集四地打家劫舍匪贼。岩洞门前石刻一联甚为吓人:“七步竹梯,助我上天踏地;星油火铳,要你家破人亡。”岩洞幽深奇幻,钟乳石千姿百态,宛若天工开物。整个诗洞境内,有绥江支流蜿蜒而过,水清见底,两岸竹林苍翠,渔排唱晚,俨然一幅水墨丹青。



诗洞之韵,韵在人文。怀集素有“七百年广西,八百年广东”之称,宋后怀集多属广西所辖,加之诗洞独特的“标话”语系,因此,风土人情以桂系为主。故见,诗洞若壮乡侗寨,依山而建,青砖白瓦,鳞次栉比。明有万宁寨八角楼,清造万安寨六面塔,清末,建有两坑白屋、四座及四方塔楼,至今还存留1906 年(光绪三十二年)建造的两坑三进大屋,画梁雕栋、古色古香。古木桥横跨溪涧,骑探鱼跃。每逢节庆,壮锦侗绣,五彩斑斓;山歌对唱,此起彼伏。一些传统节日,诗洞儿女吟诗作对,舞狮舞凤,共庆盛世。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群姐妹,依依不舍,“吟书”伴嫁。民族风情,独树一帜!


诗洞之味,味在特色。美味菜肴,食材皆取本土,新鲜天然。香嫩的腐竹,口感醇厚,豆香四溢,清爽而韧,嚼劲十足,无论是白灼凉拌还是红烧焖鱼,都别有一番风味;肥而不腻的诗洞扣肉,色泽红亮,入口即化,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还有那清香可口的诗洞“煎堆”,金黄酥脆,软糯细腻,带着淡淡的米香,承载着童年记忆,缠绕在无数游子心中一抹又一抹乡愁。



诗洞之魂,魂在精神。此地民风淳朴,善良好客,团结勇敢。世代耕读传家,崇文尚武。近代以来,诗洞儿女投身革命,保家卫国,涌现出众多英雄儿女。如曾任厦门市工委书记及广西工委书记的钱兴和诗洞坪山岗上的 48 烈士。他们的精神一直激励着诗洞人民。诗洞人民也秉承先辈遗志,砥砺前行。目前,乡村振兴,如火如荼,路通村新,文化繁荣。在怀集,诗洞同乡会是最大的同乡会,有十个分会,也是最早成立商会的乡镇之一。今日之诗洞,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岭南大地。


嗟乎!诗洞之美,非笔墨所能陈述;诗洞之韵,非言语所能道尽;诗洞之味,非品尝不能言明;诗洞之魂,非体验不能知悟!余虽不才,特作此文,惟愿能为诗洞增点色彩,亦为后人留下一瞥之影,既是序文,亦为推介。

乙巳岁立春梁胜威于端城寓所。

▼关注怀集领域网视频号 知新鲜事 ▼

▍ 来源:怀集诗洞网

▍合作客服:19902346966

▍免责声明:本文由怀集领域网发布,由于部分内容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领域君微信:huaijinet88,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敬请谅解,谢谢合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