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我从宝安到香港打拼、创业,有能力后回报家乡助力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立社团凝聚能量促进深港交流,多年来为家乡建设、深圳蝶变、深港合作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深感荣幸和自豪。深圳和香港同宗同源、血脉相连,是一家人、一家亲,我早已将“爱国爱港爱深圳”铭刻在心里,同时期待更多更精彩的深港双城故事。
萧树强
出生于1942年,广东宝安人。1960年只身赴香港谋生,1969年开始创业,在香港钢铁安装领域闯出一片天。在深圳投资兴业、投身公益回报家乡,创建社团推动深港交流合作。曾担任香港深圳社团总会创会会长兼主席、世界深东社团联会创会会长兼主席,深圳市第二届政协委员、深圳市第三、四届政协常委,1994年被授予“深圳市荣誉市民”称号。
壹
年轻时我独自从宝安到河对岸的香港打拼,有幸遇到香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业起步艰难,但最终闯出了一片天。
18岁独自离开家乡赴港谋生
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是现在的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江边社区。据史料记载,我们萧氏先祖在南宋时从河南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之后又迁往东莞麻涌、霄边。明朝时逐步迁到宝安松岗江边定居。“江边”得名于靠近珠江,这里是鱼米之乡,水产十分丰富,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到河里游泳,经常和小伙伴一起抓鱼摸虾。
1960年,18岁的我独自离开家乡到一河之隔的香港谋生。相比家乡宝安,香港的繁华景象给我带来很大触动。刚开始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生存就去做体力活,我在工地拼命干一天只挣到4港元,累得快趴下时抬眼看着香港璀璨的夜景,我暗下决心要在这座城市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为有更好的发展,我争取机会进入建筑行业,成为钢铁安装工程学徒。那时既要学习各种技术又要现场实际操作,赶项目时干活不分昼夜,工作强度非常大。我年轻时很能吃苦,也喜欢钻研技术,当时内心十分清楚:孤身一人在香港打拼,只有付出比常人多百倍的努力,才有机会改变命运,闯出一番事业。
看准行业机会踏上创业征程
20世纪70年代,正值香港经济腾飞的黄金时期,那时香港建筑业发展迅猛,政府推出多个大型基建工程,我很幸运地遇到这个发展浪潮并投身其中。在行业摸爬滚打近十年后,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预感到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将给行业带来机遇,于是产生强烈的创业念头。
说干就干,1969年我正式踏上创业征程。一开始专注自己擅长的钢铁安装领域,创办了萧强记钢铁工程有限公司。万事开头难,在坚持和努力下,我终于获得机会承接楼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钢铁安装工程。我全身心投入进去,严格把控工程质量做到高水准交付,就这样慢慢起步。
当时香港建筑业的施工水平相对有限,很多在建项目的设计和结构相对复杂,施工过程中要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我曾参与香港红磡体育馆的建设,这是香港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体育场馆,倒金字塔形状的结构设计导致施工难度系数较高。为做好所属工程部分,我特意搬到项目周边居住,经常全天坚守在项目现场,只为做好手头的事。
在香港赢得“钢铁大王”称号
不久后,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我创办一家工程公司,开始深耕钢铁工程,努力在细分领域做到最好,这是一大进步。凭着过硬的工程技术和质量以及专业服务,逐渐打开了局面。随着工程越接越多,我们的团队不断壮大,经过多年艰苦拼搏、艰难创业,在香港完成了超过500个钢铁安装工程项目。
在这些项目中,香港国际机场客运大楼、铜锣湾时代广场以及中环交易广场等工程的建设富有挑战性,对钢铁安装技术要求较高,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助力其成为香港地标性建筑。凭借对工程的专注和专业服务,公司多次获得香港房屋署颁授的最佳钢铁安装奖项,努力在全行业树立标杆。
后来,除了做好老本行,公司还尝试进入房地产开发和项目投资等领域,开始迈向多元化发展新阶段。承蒙大家的信任,我被推选为香港建筑扎铁商会创会会长。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认真且诚恳地做好手上每件事”,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宗旨。
贰
在香港闯荡时,我时刻思念着家乡,取得一点儿成绩后想尽自己所能为乡亲们做点事,为深港交流合作出些力。
时隔近二十年
回到宝安老家
刚创业时我把香港公司取名为“宝安工程有限公司”,因为我出生在宝安,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家乡,以此寄托对家乡的强烈思念和一片深情。细细品味,“宝安”也体现着深圳和香港的渊源,香港在历史上曾隶属于宝安县,当时宝安县辖地包括现在的香港和深圳、东莞等地,可谓同根同源。
1979年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近20年的家乡。回乡路上,心情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从一开始的兴奋不已,到后来的心情沉重。当时深圳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待兴,记得过了罗湖口岸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周边都是菜地和农田,坐车到宝安还要在泥泞路上颠簸几个小时。
回到老家后心情更加复杂,我看见很多孩子打着赤脚在田地里、滩涂上奔跑,叫住他们一问才知道,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他们很早就辍学了。我又看见一些老人为了温饱顶着烈日在辛苦劳作,他们年纪大了动作很缓慢,干一会就停下来喘着粗气。看到这些场景我的心情变得沉重,立志要尽自己所能为乡亲们做点儿事,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尽自己所能
为乡亲做一点儿事
为全面了解家乡情况,我到乡亲们家里拉家常。20世纪80年代的宝安以农业为主,村民除了干农活,还要出海打鱼。村里只有几条泥巴路,没有公交车,出门全靠步行,想去福永、沙井、东莞等地还要乘船。我发现家乡基础设施落后、缺乏产业支撑,而且教育、医疗等资源严重匮乏。
这趟回乡之旅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和相关负责人讨论后列出了一揽子规划,包括建学校、医院、敬老院,以及推动桥梁、道路建设等。我深知其中的不易,决定通过投资甚至无偿捐助来起个头儿。回乡那年,我拿出23万港元为家乡建起了敬老院。
教育和医疗一直是乡亲们最关切的事。于是我捐资13万港元重建已成为危房的江边江围小学,不久后又给松岗中学和沙井中学分别捐款23万港元和30万港元,帮助这两所学校建起新的教学大楼,改善教育条件。为了鼓励教与学,我设立奖教、奖学金,激励老师们积极投身教育、勉励孩子们发奋努力学习。1994年,我向宝安区捐款20万港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为改善家乡的医疗条件,1987年我捐资130万港元建设“萧树强医院”,就是后来的松岗人民医院。医院建成后,我每年为医院添置医疗设备,同时出资让医务工作者到香港考察,了解先进医疗技术和理念。着眼未来,我预先把医院大楼旁边的地块也买下来,无偿捐赠给医院留待未来扩建之用。
投资兴办实业
助力公益事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让乡亲们有更多发展机会,我开始在家乡投资兴办实业。1985年开始,我在宝安松岗陆续投资1亿多港元发展水产养殖和房地产等行业,为乡亲们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看到大家的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我内心感到非常欣慰。我想,这就是在外辛苦创业的意义吧。
同时,我利用自身人脉等资源,积极协助深圳政府在香港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多方联系侨胞和港商,鼓励和协助他们回深圳投资兴业,在这个过程中大力宣传改革开放。那时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往返深港两地,既为家乡引进外资,也让更多人参与到家乡的公益事业中。
创立联会
把各类社团联络在一起
在我们带动下,很多香港同胞和海外侨胞在深圳投资兴业或者为公益事业助力,一时间蔚然成风。1994年深圳首次颁授“深圳市荣誉市民”称号,很荣幸我位列其中,能得到这座城市、自己家乡的认可是我人生中的至高荣誉。
▲1994年,萧树强被授予“深圳市荣誉市民”称号。
2001年11月,为了凝聚乡情促进深港民间交流,我在香港牵头成立世界深东社团联会并出任会长。“深东”这个名字各取“深圳”“东莞”一个字。一直以来,三地乡亲有着深厚渊源和情感纽带,我们把大家组成的一百多个各类社团、商号组织联络到一起。
每三年,我们隆重举办一届“世界东安恳亲大会”。目的很简单,要拉近在香港乃至世界各地的深圳籍和东莞籍乡亲,与家乡、内地的距离,一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持续加强经贸交流,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出份力。联会创立时恰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叁
通过成立社团组织,我们把在香港发展的深圳人更好地团结起来,集中大家的力量和才智,为香港繁荣稳定和深圳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牵头成立
香港深圳社团总会
在世界深东社团联会成立后,我一直思考如何进一步团结在香港及海外的深圳籍乡亲。这些乡亲人员众多,但日常与大家保持联系的只有几个同乡会,要一起做些事很不容易。随着香港与内地特别是深圳的联系日益紧密,我觉得应该把各地深圳人更好地组织起来,这样可以集中力量发挥优势,为香港繁荣稳定和深圳快速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03年,为凝聚人心并增进深港交流合作,筹备成立香港深圳社团总会的工作变得刻不容缓。在两地政府部门和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和信任下,本人被推荐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负责相关工作。当时我每天三分之二的工作时间都放在筹备事宜上,大多数文件由我自己起草并修改,经常工作到凌晨。
▲萧树强牵头成立香港深圳社团总会。
筹委会成员多次到深圳拜访市、区相关政府部门听取意见,又东奔西走联络在香港的深圳籍知名人士。筹备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肆虐的“非典”疫情让社会各界人心惶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给筹备工作增加不少难度。幸运的是,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下,我们克服所有困难,香港深圳社团总会于2003年12月顺利成立。
发挥各自优势
增进深港合作
2003年对于香港来说是十分特殊的一年。那年发生了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由商务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签署并实施。这是内地与香港签订的首项自由贸易协议,为香港企业打开了内地的广阔市场,巩固和提升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与竞争力,内地居民个人赴港旅游序幕也从此拉开。
香港深圳社团总会成立后,我们紧紧抓住CEPA带来的大好机遇,发挥各自优势,为香港的持续发展和深圳的改革创新出份力。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每当国家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我们都第一时间发起公益行动,捐款、捐物甚至到现场助力。在支持教育事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等方面,我们也不遗余力。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我们与深圳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共同发起“思源之旅”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每年暑假组织香港、深圳的青年学生及海外华裔青少年走进深圳,感受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然后再赴江西安远县考察,这个活动我们一直坚持到现在。
深港共饮一江水情同手足
发起这个夏令营源于东江水供港的感人故事。香港三面环海,曾经饱受淡水资源短缺的困扰。1963年,香港遭受百年一遇的干旱,最严重时每4天才能供水1次,我亲身经历过。就在同一年,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用于建设东深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济香港同胞。1965年3月该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从此让香港缺水成为历史。
▲萧树强发起深港青少年“思源之旅”夏令营。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可以说,没有东江水,就不会有香港经济的腾飞。夏令营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带领香港年轻人感受深圳的活力和魅力,之后溯源而上途经河源,这里的万绿湖是主要蓄水源,然后再到达东江水源头所在地——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我们希望更多香港青年铭记这段历史和背后的意义,传承中国人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优良品德,让“共饮一江水,情同手足”的情谊薪火相传。
为铭记东江水对香港的恩泽,我坚持多年筹办和参加思源之旅夏令营活动,牵头捐资兴建河源市下车镇香港深圳社团中心小学、江西省安远县五龙小学、心怀小学,建设“思源亭”,为当地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为学校老师提供助教金等,搭建三地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我们坚持了近20年,超过2500名青少年加深对深圳的了解,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我希望更多香港青年从深圳出发,融入湾区生活和国家的发展大局中,牢记祖国的恩情。
肆
深港两地同宗同源、血脉相连,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同心同行,携手书写更加精彩的双城故事。
继续讲好深港双城故事
2023年,香港深圳社团总会举行庆祝成立20周年典礼。深港两地相关领导出席活动,对我们在凝聚乡亲乡情,助力深港协同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充分肯定和赞赏,希望我们继续弘扬爱国爱港光荣传统,强化同宗同源的历史文化记忆,讲好深港双城故事。
深港两地仅一河之隔,我们血脉相连。“爱国爱港爱深圳”的理念,一直深深烙印在我心里,从未改变。在我带动下,家人也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和慈善活动。我夫人萧莫静璇曾担任深圳市第五届政协委员、第六届政协常委,多年来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深圳经济社会建设,曾携手香港同胞和海外侨胞成立宝安县妇女儿童福利会,被授予“热心公益先进人士”“民间组织(社团)管理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我们的影响和熏陶下,我女儿萧燕珍也积极参与其中,促进深港青年的深入交流互动,她现在是香港深圳社团总会副会长、深圳市第七届政协委员,每年都会参与思源之旅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在她身上我看到了“爱国爱港爱深圳”理念的传承。
携手并肩
奔赴更加光明的未来
短短40多年,深圳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我的老家也发生了巨变,美丽的茅洲河、沙井河流经江边社区西北面,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后山公园郁郁葱葱、绿意盎然。除了出众的生态环境,社区公共设施齐全、便民服务完备,居民的幸福生活触手可及。回想起当年回乡的场景,我感慨万千,彻底大变样的江边,是深圳巨变的一个精彩缩影。
作为深圳精彩蝶变、深港关系日益密切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深感荣幸和自豪。在新时代,深圳肩负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需要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画好更大的同心圆。香港通过和深圳更深层次的合作,可以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港之间除了做好“硬联通”“软联通”,还要做到更多“心联通”,合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携手并肩奔赴更加光明的未来。
口述时间
2024年11月11日
口述地点
香港深圳社团总会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叶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