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寻访桂平明朝时期的武靖州故事,跑了一趟了武靖州故地,今天的桂平金田武靖村。
在进武靖村的路上,无意间看到路边有个牌子,这是一个普通的水利工程介绍牌,这没什么好说的,但上面显示有一个武靖村管辖的地名:那念屯。
这可就有点意思了。
了解一点广西文化的都知道,带“那”的地名,在广西使用非常的普遍,可以说是广西的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再俗一点说,这是很“壮族”的一个文化特征,因为古代的壮族先民日常语言中,把田地称为“那”,用熟悉的田地作为地名的一部分,体现了壮族先民对田地的崇拜和依赖。
比如田地所在地形,地貌,区域生活居民的习惯,都可以成为地名的起源之一。
因此,打开的广西地图的比例尺越大,找到的“那”字地名就越多。据统计,全国带“那”字的地名,大到县,市,小到村,屯,街道之类,有12000多个,其中广西就占了三分之二有多,有8000多个。
广西这8000多个带“那”的地名,其中99%以上又集中在桂西的百色,崇左,河池,南宁等地区,而桂东的桂林,梧州,贺州等地则相对较少,反正分布规律就是地理越往西,“那”字地名就越多,越偏东,就越少。
既然广西带“那”字的地名这么普遍,在桂平金田的武靖村看到一个“那念屯”,也应该算是很正常的事情,还能说什么“有点意思”,又能扯出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就得好好说桂平的地方人文历史了。
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因为写些桂平人文故事,看了几年的桂平旧文献,知道桂平有一些带“那”字的地名,这些“那”字地名,主要集中在今天的石龙镇北边,即石龙镇区和黔江之间的山区,如那婆,那造,那利,那累等等,有十余个之多。
这些“那”字地名为何会在这个区域出现?是如何形成的,这就和明代时期的大藤峡瑶民起义有关系了。
现在所谓的“五十六个民族成份”之分,如壮族,瑶族,苗族之类,实际上是民国以后才慢慢形成的一种族群称谓定义,说远的先秦到宋元时期,在今天桂平区域生活过的少数民族是怎么样变革的,这是一个大话题,就不扯了,只知道大概在宋元以后时期,桂平区域生活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瑶族”先民。
因为种种的历史原因,瑶族先民陆续的集中到大藤峡山区聚居,但由于封建时代中原王朝对待少数民族都有一些不公平的政策对待,所以,官府和地区少数民族有很多的矛盾。像在大藤峡地区,官府限定了瑶族先民是不能出山开垦田地的,出了很多“不能这,也不能那的”种种歧视政策,由此激化了区域的官府与民族百姓之间的矛盾,最后大藤峡地区就爆发了持续二百余年的对官府的抗争,即自元泰定二年(1325年)开始,直到嘉靖二十年(1541年)才基本停息。
自然的,为了对付大藤峡地区瑶族先民一次次,一代代的起兵抗争,大明官府也一次次,一代代的出兵镇压。
在宣德三年(1428年),徐州人山云以镇蛮将军,总兵官职出镇广西,进剿大藤峡,由于长期用兵,官府兵力吃紧,于是,根据当时情况,其上报朝廷,提出“以狼协剿”的策略,即从桂西田州一带调集能征善战的土司武装,狼兵来协助官兵进剿,镇压大藤峡及周边的瑶民起义。
也就这个时候开始,桂西大量的土司武装,狼兵部队陆续的被调到桂东区域驻兵协防。如正统间的南丹卫调宾州(今宾阳),奉议卫调贵县(今贵港),向武卫调贵县西北;成化间的上隆州土官岑铎一系整体搬迁桂平开建武靖州,等等。
到时嘉靖中期,由于官府采取怀柔政策,出台了诸多的缓和政策对待瑶民,如开放一些近山田地归瑶民,设瑶圩允许瑶民进行各种日常商业贸易,由此,大藤峡变乱渐渐平息。
那地方平稳了,作为军事力量驻防的大量狼兵,就失去了“军事”存在的意义,能撤回原藉的,哪来的回哪去,就撤回原藉;要留守的,则被官府派遣到桂平一些边远山区的交通要道屯兵落户。如桂平黔江南岸沿河一带的赵里(今桂平蒙圩)、 武平里(今桂平石龙)和甫里(今桂平石龙),这些地方,往北过黔江就是大藤峡地区。
到万历年后,地方更是趋于太平,连那个省级的武靖州建制都渐渐降级为千户所了,这些狼兵驻点的军事性质就显得更加弱了,慢慢的官府也不再重视这些地方,狼兵没有了军籍,兵籍,就被编成为了“民籍”,“民甲”接受地方的民政管理。
而“狼兵”实际上也是后来定义为壮族的主体族群之一。
正所谓,同宗同族,他们长期的此地居住,生活,自然的就把原来的生活习惯,民族传统给带到这些地方,于是“那”字地名也就在这些地方慢慢出现了。
当然了,“狼兵”在桂平的开始,发展,结束的历史,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要讨论起来,也是个论文,这话题改天在说,就说正是因为当时“狼兵”被划定的区域,固定在今天石龙镇一带,这区域也是如今桂平“壮族”人群最为集中的地区。
自然而然的,在这里就出现了桂平区域内很明显,很集中,很壮族的“那”字地名文化了,
那为何几十公里外的桂平金田镇武靖村也会出现一个“那念屯”,并且是桂平范围二十六乡镇中,除石龙镇外唯一一个带有“那”字地名的呢?
这也和武靖州的裁撤有关系。
明代末年,由于大藤峡地区没有了战事,作为军事机构的武靖州失去了设立的必要,从省直辖军事的武靖州,被降为武靖千户所,后来大部分的官兵,狼兵撤走,军事性质没有了,也就成为了武靖镇。
到清康熙初年,由于地方行政改制,桂平县区域重新设立乡里区划,武靖镇也就被撤销了,成为了一个村,留在当地的原狼籍居民也只有纷纷解散另找出路了。
当中的一个吴姓人家,就选择留在了原武靖州城不远落户,不知道这个地方是原来武靖州最风光的时候就有的地名,还是吴姓人家落户后才有的地名,反正这个地方就叫那念,一直发展到现在。
而“那念”在壮语中指的是什么意思呢?这肯定不是从现在的字义上来理解了,应该从壮语角度来分析,不过,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不懂壮语,也就四处求证了一下。
一,桂平地方文献中说,“那”是田,“念”是黑色,“那念”即是指田的土是黑色的。
二,请教了懂壮语的朋友,他说现在壮语黑色不是“念”,“那念”可能是从人名而来,“那”是田,“念”是人名,即阿念(音)家开辟的田。
想想朋友说的似乎有道理,因为请教朋友前,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只提供了“那念”两个字,他就给出了上面的回复。而查地方资料所言,“那念”是清康熙时由一吴姓人家所开建,有没有可能,这个吴姓人家,他名字中带“念”(音),就是他开垦了这一片土地,人们就把这叫“阿念家的田”,由此,“那念”,“那念”的叫,就开启了今天“那念”屯的历史呢?
当然了,具体是怎么回事,现在无法查证了,毕竟几百年过去,历史很难准备还原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