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得张澜者得天下”的说法。张澜手中无兵、无钱、无权,只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对国家和平民主的期望,就获得了如此评价,实非偶然。
1872年4月2日,张澜(字表方,被尊称表老)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中和乡(今四川省西充县莲池乡);1903年,被选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因倡言慈禧太后应归政于“百日维新”的光绪帝、而被清廷驻日公使押送回国。
1911年,作为当地民众私有财产的川汉和粤汉铁路,被清政府收归国有,继而以路权为抵押,向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大举外债。此事激起了全川人民的愤怒,作为南充县股东会的代表,张澜和其它保路同志会的代表一起冲进总督府,向总督当面交涉,随后被捕入狱。
保路运动,促进了全川人民大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张澜之名随之传遍四川乃至全国。
从1911年开始,张澜先后担任过川北宣慰史,隶属清"大汉四川军政府";嘉陵道道尹,隶属北京政府;四川省省长,隶属北京政府;国立成都大学校长;四川安抚委员会委员长,隶属中华民国政府;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主席……
担任四川省省长期间,他与北洋政府交通部商洽,将川汉铁路股款利息拨出,救济就学于京、津等地生活困难的川籍学生,并以部分利息捐助他好友吴玉章等组织的华法教育会,资助留法勤工俭学的川籍学生。
担任成都大学校长期间,提出口号"打开夔门",从1926年到1930年、短短数年时间,把只有一块牌子的成都大学,办成了声名远播的高等学府,人们一度把他和北大校长蔡元培相提并论,人称“川北圣人”。当时的成都大学也被看做西南地区"民主与科学的堡垒"。
毛主席和张澜
沈钧儒、张澜、鲜英、李公朴
1938年,国民政府组织的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张澜由此结识周恩来。周恩来向张澜详细阐述了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理论,并希望他能够团结西南各界人士,联合抗日,拯救危局,张澜愉快地答应了。
之后,为了增强在国共两党之外的政治实力,推动真正的民主政治;于是以张澜、沈钧儒、章伯钧等人成立了"统一建国同志会"。
1941年3月,他发起组织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同年,在国民参政会上,张澜、罗隆基等人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尽快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蒋介石拍案大怒,张澜与蒋介石当面辩论长达两个小时。
1945年,毛主席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到重庆的第三天,就特意拜访了张澜。这是张澜第一次见到毛先生,两人一见如故、一番长谈之后,张澜说,得天下者毛泽东。从此。民盟与中国共产党休戚与共,直至建立新中国。
1946年,因民盟拒绝参加国民党召开的“国民大会”,而被国民党政府宣布为“非法团体”。1947年11月,张澜等被迫发表《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解散公告》。1948年,沈钧儒等在香港决定恢复民盟总部,同共产党合作。张澜不仅在政治上予以支持,还在经济上给予资助。
建国前夕,张澜到了北平参加新政协,对毛先生感慨地说:"共产党真有本领,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毛先生笑答:"我们共产党人,其实也无过人的本领,我们只不过做到了谦虚、谨慎、勤劳、节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国人民拥护我们,这才办成了一些事情。"
张澜深有感触地说:"主席讲的前八个字,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少数人能够做到。但要做到这后一句话就很难啦!恐怕这也就是历来为政者的病根之所在吧?"
1949年7月,朱德和张澜
张澜在开国大典上
张澜家风
为了参加开国大典,当时周总理特意拨了一笔服装费,希望张澜能一身簇新地出现在天安门城楼。张澜婉言谢绝说:“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可以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他自己出钱,赶制了一件布长衫。
当时,来自解放区的一些同志不认识张澜,看其戴着戴瓜皮帽,穿长衫,一副遗老的样子,曾经感到不解,朱德特地说明:“讲到革命,诸位没有一个有他早的。”从辛亥革命,到反袁世凯,再到冒着杀头的危险组织民盟,拒绝参加伪国大,彻底地孤立了国民党、蒋介石,“大家哑口无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行开国大典时,张澜成为主席身旁六位副主席中的三位党外民主人士之一。
建国后,张澜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
张澜晚年时作《四勉·一戒》:“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据说,主席曾当面评价张澜说:表老,你的德很好。如去想:这诗,就是其一生的立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