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31年毛主席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后,“毛主席”这个称呼伴随了他的一生,而他的职务,后来大多数也都是“主席”,所以,无论是老一辈的革命家,还是新一代的年轻人,都亲切地称呼他老人家为“毛主席”
“主席”这两字,好像对毛主席来说是众望所归,是一个独属于他的“称呼”,除了他,似乎并没有人更有资格比他适合做主席,而让人没想到的是,18年后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新政协会议上,毛主席却并未全票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
1949年的新政协会议,是开天辟地的头一回,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前所未有的盛事,全国有名的民主人士,爱国主义者汇聚一堂,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
为了表达对前来参会各大代表的重视,我党中央专门开会讨论,分别去迎接一些重要的,在社会有一定地位,且较高的民主人士,譬如宋庆龄,程潜,都是毛主席带头去接的,而张澜,著名的华侨陈嘉庚,则是由周恩来总理前去迎接。
这次新政协会议,除了这些知名的政治活动家以外,文艺界也来了不少的代表,比如赫赫有名的梅兰芳大师,以及著名的作家茅盾,巴金,梁漱溟等等。
为了使得这次的新政协会议达到前所未有的团结,我党还邀请了很多国民党中的爱国人士,如曾为和平解放北平做了最大努力的傅作义,以及曾对解放上海做了大贡献的蒋介石结拜兄弟杨虎等。
而在这些所有应邀的代表中,张东荪倒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
张东荪此人曾是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思潮最早的宣传者之一,因而他被陈独秀邀请参与中共上海发起组,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张东荪并非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拥护和信仰者,为此,张东荪自己又最早退出了我党上海发起组。
此后张东荪虽然一直都与我党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但我党领导有着博大的胸怀,却依然视他为我党最为信赖的朋友之一,遗憾的是,张东荪最终却辜负了我党,也辜负了毛主席对他的信任。
1949年9月30日,是新政协会议的最后一天,这天,也是选举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一天,毛主席在历史的多个关键时刻,改变了党和国家的命运,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在他的领导下一步步实现的。
所以,对于毛主席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是一件理所当然,众望所归的事,参会代表们,几乎每个人都将这宝贵的一票,投给了毛主席,可偏偏让人感觉到有些哽咽的是,投票结束后,工作人员数了几次,都发现少了一票,毛主席当选主席,未能获得全票。
周恩来对于这个结果,很是疑惑,也不能接受,后来众人才知道,哪个没有给毛主席投票的人,正是张东荪。
在576名代表中,张东荪搞出了一个特殊情况,周恩来认为这不好,但他不敢擅自做主张,就向毛主席请示。
毛主席不愧为一代伟人,他的心胸很是宽广,当即表示:“代表有权不选我。”为此,周恩来便按照毛主席的意思,并未改动选举的结果,自此,张东荪也确确实实成为了一个“特殊”的人,而张东荪的特殊,也不仅仅于此。
张东荪之所以不投票给毛主席,后来有人说是在新政协会议前,张东荪曾向毛主席询问和建议,中国在世界上上的战略,可以走“中间路线”
可毛主席知道,历史每一次都会用血与泪证明,中间派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所以,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张东荪的建议,张东荪为此怀恨在心,他并不同意毛主席做新中国的主席,在他看来,毛主席的想法与自己不同,就是别人的问题。
说白了,张东荪其实就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并没有与实际结合,事实证明,他这样的人,终究会走上错误的道路,带给国家一定的灾祸。
新中国成立后,张东荪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中间路线”,他既不与苏联亲近,也认为美国不行,在此期间,一个美国特务王志奇接近了张东荪。
早些年间,两人曾在抗战中相识,王志奇还曾帮助张东荪创立过报刊,两人关系匪浅,张东荪对王志奇颇有好感,两人便经常坐在一起谈论国家形势。
抗美援朝战役爆发后,张东荪非常不支持国家的决策,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出兵,应该保持中立,为此,张东荪居然在私下里不断寻找与美国联系的方法,他天真的认为,自己应该作为“使者”去调和美国与中国。
张东荪的做法,正好满足了王志奇,王志奇便开始正大光明的住进张东荪的家里,窃取我国的情报,为了表示自己的“正当”,张东荪还甚至拿出了一份名单交给王志奇,说名单上的人和自己都有着同样的想法。
张东荪没有一点的畏惧之心,只为心中的想法,便敢捏造名单,他没有警惕,可我党我军的工作人员一直在警惕“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很快,王志奇被我党有关部门抓了起来。
张东荪作为“主谋”,他很快也被公安逮捕,其罪名为“叛国”,对此张东荪很不服气,后来毛主席出面,将张东荪的罪名定为了“内部矛盾”,自此张东荪躲过一劫。
后来张东荪一直活到了1973年,享年87岁,可谓“善终”
说起来,张东荪的后半生,确实是令人遗憾的,他做的,岂不是“空谈误国”吗?他从来没有想过用实力征服敌人,光一味的自保,讨好,这怎么可能会得到尊重呢?真理永远都在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