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6日电 题:新春走基层丨与美相遇,看“典藏活化”里的新年趣

新华网记者 王莹

大年初六,正值立春节气。虽然户外依旧寒风凛冽,中国美术馆六层的藏宝阁里却人潮涌动,暖意融融。人们驻足在一幅幅中外大师的美术作品前,饶有兴致地细细品味。


2月3日(大年初六),不少人选择到中国美术馆看展。新华网 王莹摄

“太震撼了,第一次看到徐悲鸿、齐白石、启功、吴冠中等艺术家的真迹,很兴奋!”家住北京顺义区的修女士带着女儿前来看展。平时忙于工作,加上家又离市内较远,她基本没有时间走进美术馆。“平时也就在一些公众号上看看,这次趁着春节假期带孩子来现场感受一下艺术。”


2月3日(大年初六),人们在位于中国美术馆六层的藏宝阁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新华网 王莹摄

修女士的想法代表了不少前来美术馆看展的家长心声。“我其实不太懂这些画,带着孩子来熏陶熏陶,提高下一代的审美吧。”李先生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孩子今年上四年级,趁着春节,一家人来美术馆瞧瞧。说到看展的体会,他用了一句“得多看,潜移默化,应该就能欣赏了”来总结。

话语朴实,却道出了大众艺术素养提升的关键:多走进美术馆、多欣赏大师的经典之作。而要实现这一愿望,就需要将更多深居库房里的馆藏作品拿出来,与广大观众“见面”。


2月3日(大年初六),不少人在位于中国美术馆一层的“美在生活:我们在幸福中美术作品展”展厅内欣赏。新华网 王莹摄

中国美术馆自2014年开始推出的“典藏活化”系列展览,初衷如是。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的话来说:中国美术馆经典云集,它们凝聚了美术家艰辛的创新创造,是美术史发展历程的坐标。只有将其从库房的沉睡中唤醒,走向展厅,与人民大众对语,才能凸显其价值。所谓“活化”,就是在观赏与研究中,作品承载的人文精神和作者真切的情感呼之欲出,实现超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走过十年,中国美术馆已经举办140余场“典藏活化”系列展,藏品出库量近2万件(套),使用藏品图像15万余张次。


2月3日(大年初六),不少人选择到中国美术馆看展。这是位于六层的藏宝阁,被誉为“中国美术馆皇冠上的明珠”。新华网 王莹摄

位于六层的这间小小的藏宝阁,便是“典藏活化”的一部分,它成为大众不间断接触中外艺术大师经典名作的一扇窗户。

其实,藏宝阁并不是一直都有。2016年,为促进“典藏活化”,发挥藏品价值,中国美术馆将六层内部资料室改造成了藏宝阁。由于空间不大,根据展厅特点,藏宝阁专门用来展出馆藏小而精的大师名作。自设立以来,不断推出“宝藏经典 活化精神”小幅作品展,定期更换,深受观众喜爱。


2月3日(大年初六),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位于中国美术馆三层的“四时玩趣: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美术迎春展”展厅里看展。新华网 王莹摄

这其中,就包括美术爱好者小范。与很多偶尔来美术馆逛逛的群体不同,他可以用“资深”来形容。在交流过程中,记者得知,初六这天,他专门腾出一天时间来看展。“藏宝阁肯定会去,但其他楼层和展厅的展也不会落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沉浸式看展。

春节期间,中国美术馆推出了一系列展览。包括“灵瑞迎新:中国美术馆蛇年题材美术作品展”“四时玩趣: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美术迎春展”“美在五岳:中国美术馆五岳题材美术作品展”“美在生活:我们在幸福中美术作品展”等。

“不仅藏宝阁,这些画也都是经典,都值得细细地看。”在位于三层的“四时玩趣: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美术迎春展”展厅里,小范在一幅苏州桃花坞年画前,认真地说。


2月3日(大年初六),不少人在位于中国美术馆一层的“灵瑞迎新:中国美术馆蛇年题材美术作品展”展厅内欣赏。新华网 王莹摄

位于一层的“灵瑞迎新:中国美术馆蛇年题材美术作品展”人气也很旺。中国画、楹联、年画、剪纸、皮影、玩具、面具、刺绣......展厅里,蛇呈现出林林总总的多面形象,让观众在美美与共之间,探寻蛇文化的灵动与妙趣。

“之前不知道蛇盘兔、蛇衔蛙,看了展才知道从古至今有这么多蛇文化,真是长知识了。”读大二的女孩小刘感慨道。她还给记者展示了自己手机里拍下来的若干张照片,“我不光拍这些作品,作品边上的文字介绍也会拍,这样回去再看时才能一一对应上。”


2月3日(大年初六),观众在位于中国美术馆一层的“美在生活:我们在幸福中美术作品展”展厅内欣赏。新华网 王莹摄


2月3日(大年初六),观众在位于中国美术馆一层的“美在五岳:五岳题材楹联书法展”前欣赏。新华网 王莹摄

就这样,人们穿梭在不同展厅间,驻足在不同画作前,欣赏、品味、沉思。时间不知不觉流逝,同不少观众一样,记者在闭馆时才恋恋不舍地走出展厅。大家陆陆续续涌出中国美术馆的大门,在寒风中或兴奋地定位发朋友圈与人分享,或继续讨论着刚才的画作,意犹未尽。

美在四时、美在生活。如今的年味里,多了对美的追寻,对精神世界的滋养。新年趣,与美相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