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亲朋好友团聚频繁,各类美味佳肴琳琅满目。

然而,连续不断的丰盛餐饮,却让一些人的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

暴饮暴食,男子腹部剧痛被紧急送医

62岁的张先生(化姓)既往有高脂血症病史,春节期间几乎每天都参加各种聚会,餐桌上大鱼大肉、饮酒不断。大年初三中午,张先生在进食肉丸子、排骨藕汤等油腻食物后,突然感到上腹部剧烈疼痛,伴有嗳气、腹胀的症状,腹痛持续无法缓解。家人见状,立即将其送往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就诊。


消化内科专家团队在查房

经过详细检查,张先生的血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明显升高,腹部CT提示胰腺肿大,周围有少量渗出,确诊为急性胰腺炎。随后,张先生被立即收入消化内科住院治疗。入院后,消化内科专家团队对其采取了抑制胰腺分泌、抗感染、补液等一系列治疗措施。

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姮介绍,春节以来,医院三个院区消化内科接连收治了不少胰腺炎患者,约是平时的两倍。主要原因是春节期间饮食无节制、摄入过多高油高脂食物,再加上饮酒,很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尤其是本身患有胆结石、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导致疾病发作。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进展迅速,且非常凶险,一旦发病,患者会出现持续的、不断加重的剧烈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多器官的损害和衰竭,如果不及时就医,还会危及生命。

家住武汉市武昌区的卫先生(化姓)也没想到,自己这个春节竟然会再次因为不忌口引发急性胰腺炎而被送进医院。“以后再也不敢胡吃海喝了!”2月4日,经过治疗症状缓解的卫先生康复出院。

43岁的卫先生曾因胰腺炎两次住院治疗,2月2日晚上,他去亲戚家拜年,与家人吃饭畅谈之余,忘记了出院时医生的嘱咐。卫先生大口喝起了几瓶啤酒,便开始感觉上腹部剧烈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

在家休息大半日症状并未缓解后,家属便将他紧急送往武汉市第三医院急诊科,急诊内科医生周斌接诊后,询问了卫先生的病情,结合病史为他开展了一系列详细检查,最终,卫先生被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好在经过积极治疗后,卫先生已康复出院。

近期多地医院胰腺炎病例增多

春节期间,杭州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启动应急模式,医院短时间内接诊了10余例急性胰腺炎患者。

一位患者的治疗液体量约有4-5斤,十几个病人至少50多斤,医院的诊疗台已被铺满。


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姮也表示,近一周内医院三个院区的消化内科接连收治了30余名胰腺炎患者,约是平时的两倍。

急性胰腺炎的症状

根据多家医院的综合统计,春节期间接诊胰腺炎的病人数是平常的3倍。急性胰腺炎是怎么发生的?发病前身体会出现哪些信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刘心娟介绍,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症状非常突出,就是进食了油腻食物或大量饮酒后,出现急性腹痛。这种疼痛非常难忍,病人只能屈曲,疼得难以直起腰来,觉得肚子胀,排不出气,此时就要高度警惕胰腺炎的可能。

急性胰腺炎的典型症状是急性发作的持续性上腹部疼痛,腹痛往往剧烈难忍。临床上将急性胰腺炎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

很多人对“急性胰腺炎”都略有耳闻,但却一直不够重视。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00万人遭受急性胰腺炎的威胁,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率更是高达30%-50%,是消化内科最凶险的疾病之一,所以也被称为“良性病死亡之神”。

周斌指出,胰腺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胰腺炎发病急骤,症状明显,常表现为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并可能向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而慢性胰腺炎则是由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或其他因素长期作用所致,症状相对隐匿,可能包括持续的腹痛、消化不良、体重下降等。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胰腺炎患者康复的关键。”周斌强调,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市民朋友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目前,胰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营养支持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为何节日期间,胰腺炎高发?

饮食因素:春节期间聚餐多,人们常暴饮暴食,大量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如大鱼大肉、油腻食品等,这会使胰腺分泌过多消化酶,增加胰腺负担,容易诱发胰腺炎。此外,饮酒也是胰腺炎的重要诱因之一,酒精会直接刺激胰腺分泌,还可能引发胰管痉挛。


还有一些基础疾病影响:如高血脂、胆石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类人胰腺功能本就较脆弱,如果在春节期间不节制饮食,胰腺炎发作的概率会更高。

警惕“节日杀手”找上门

医生紧急提醒

医生表示,春节期间是胰腺炎的高发期,往年主要在节末期,但是今年胰腺炎高峰期明显提前。

为此提醒,过年期间要注意以下几点:

01

节制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每顿饭吃到七八分饱即可,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清蒸鱼等,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

02

控制饮酒

尽量少喝酒,尤其是避免空腹饮酒和大量饮酒。如果饮酒,应控制酒精摄入量。

03

关注身体信号

如果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发热等症状,可能是急性胰腺炎发作,需立即停止饮食并尽快就医。

新闻多一点:每逢佳节胖三斤?专家支招节后体重管理

“每逢佳节胖三斤”的“魔咒”今年又应验了吗?蛇年春节假期进入尾声,不少人在社交平台晒出体重秤上的数字,感慨“幸福的烦恼”。针对公众关注的节后体重管理问题,记者专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肥胖与疝外科中心副主任医师沈奇伟,为春节“幸福肥”之后如何科学减重支招。

为何春节期间容易长胖?在沈奇伟看来,这是饮食、运动、作息三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在饮食方面,他用“三高”概括春节餐桌特点:高油、高糖、高热量。以酒精为例:“1克酒精含7千卡热量,远超同等重量的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更值得注意的是,饮酒后食欲不减反增,导致热量摄入‘雪上加霜’。”同时,假期中部分人群运动量的骤降,也进一步加剧了摄入热量的失衡。

此外,沈奇伟分析指出,春节期间作息紊乱导致的“生物钟”失调尤为关键。他援引相关研究数据:“节假日倒班工作者和作息紊乱人群的肥胖风险较常人高出30%以上。熬夜往往伴随夜宵摄入,也会额外增加每日总热量。”

如果发现自己长胖了,该如何做好健康管理?

沈奇伟建议,“了解自己”是做好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有些人看到体重上涨很焦虑,但其实体重不是唯一标尺,高体重引发的健康风险主要是脂肪堆积,尤其是内脏脂肪的增多”。

据介绍,判断体重是否超标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在18.5到24之间属于正常体重,24到28之间为超重,28以上则为肥胖。

其次是测量身体的脂肪含量,这时需要一些设备来进行辅助测量,包括体脂仪、核磁共振等,通常男性标准的体脂含量在10%至20%之间,女性在20%至30%之间,超出这个区间说明身体脂肪含量过高,要引起重视。


沈奇伟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分享减重经验。新华社发(受访单位供图)

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后,针对节后返岗后的减重难题,沈奇伟开出一张“渐进式处方”。“体重管理本质是热量平衡的艺术。”他说,节后减重需建立“能量负债”机制,通过饮食结构调整、运动效能提升及生活节律优化形成协同效应。

饮食调控方面,首先要保障规律三餐、均衡营养,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一些App做好饮食记录,明确每日的营养摄入水平,这些App上也会给出一些膳食的建议,以保证每日的热量摄入不要超标,方便及时进行调整。同时,避免吃那些高热量低营养的零食。此外,避免在晚餐后再大量摄入夜宵等,如果晚餐进食较少,睡前实在觉得饿,可以考虑吃点小番茄、黄瓜等低热量高膳食纤维的食物。

对于一些网上推荐的“极端饮食法”,沈奇伟则亮出“红牌”。他提示,所谓“断碳、断液、生酮、极低热量饮食”等存在潜在危害,并不是首选的减肥膳食方案。

在运动方面,沈奇伟指出,运动不仅能够提高心肺能力、增强免疫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程度保留因减重引起的肌肉量减少,对维持机体的代谢至关重要。但是如果不配合饮食干预,单纯运动减肥的效果比较有限。

他建议,如果之前没有运动习惯,可以尝试渐进式运动方案,逐步增加运动量,直至达到每周150至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加上2次至3次抗阻力训练的运动量。在初始阶段可以咨询医生或者健身教练,根据身体状况及环境制定运动方案,避免错误的运动方式引起运动损伤。如果没有条件每天抽出时间运动,也可以尝试把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比如把乘坐电梯改为走楼梯、部分公交通勤改为步行或骑行、间歇性做一些自重抗阻力训练等。

“此外,就是调整生活方式:避免熬夜、规律睡眠、保证每日睡眠至少7个小时;避免工作、学习压力过大,寻找各类减压方式;可阶段性回顾减肥之路,制订下一阶段减肥计划;也可以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运动、互相鼓励。”他说。

面对急于求成的减肥者,沈奇伟提示,体重管理是场持久战,减重应以科学、健康作为基础,真正的体重管理应融入生活细节,当健康习惯成为“肌肉记忆”,体重秤上的数字,自然会给出满意答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编辑 袁野 综合国家应急广播、央视新闻客户端、长江日报、成都卫健委、新华社、极目新闻、临安发布、光明网、FM93交通之声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