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年民事检察将聚力推进三项工作
法治日报记者 董凡超
民事检察一头连着国计民生,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人心向背和人民幸福安康,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一年,检察机关认真履行民事检察监督职能,以开展民事裁判结果监督为基础,不断加强民生司法保障,传递出鲜明的“检察温度”。
家住湖北武汉的朱老太刚刚收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抗诉并得到法院支持改判的民事判决书。她已年逾七旬,曾是荆州某集体企业职工。过去几年因房屋归属问题,她和“老东家”对簿公堂。20世纪90年代初,朱老太因工作原因小腿截肢,被定为五级伤残。企业分房时考虑朱老太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子女都在武汉生活,故将武汉办事处房屋分给她居住。十年后,企业破产清算,对朱老太的后续工伤补偿费用达成协议,出具了武汉房屋已出售给朱老太的证明,双方达成口头协议以工伤补偿费用抵顶购房款,但未落到纸面。企业破产后又过了十年,企业清算组以朱老太未付购房款、房屋应归企业所有为由,一纸诉状将朱老太诉至法院,请求确认房屋归企业所有。案件经法院一审、二审、再审,判决结果多次反复,最终确认房屋归企业所有,朱老太面临困境。朱老太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向检察机关递交了监督申请。办案检察官敏锐发现本案涉及企业破产后因工伤致残职工的生存权问题,立即通过调阅诉讼卷宗、现场实地走访、研究历史政策等方式全面梳理查明案情,认为本案原判决认定房屋属企业所有存在错误,房屋应属朱老太所有。最终,经检察机关抗诉,法院依法改判明确房屋归朱老太所有。
“检察院提出抗诉,让我终于能在自己的房子里安心养老了。”朱老太含泪说。检察机关抗诉让这场长达十余年的纠纷最终“落幕”。
这是过去一年检察机关躬身践行“如我在诉”、守护民生的缩影。
2024年,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共办理民事监督案件27万余件,提出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1.1万余件。最高检聚焦民生领域易发高发问题,围绕重点民生领域、重点群体,划定11项行动重点,针对性开展工作。最高检全年发布涉房地产纠纷检察监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民事支持起诉等民生司法保障典型案例7批56件,指导各地通过检察履职,依法加大民生保护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最高检民事检察厅厅长蓝向东说,实践中,民事检察立足职能优势,着力加强涉民生领域司法保护工作,通过民事生效裁判结果监督、审判程序违法监督、执行监督、支持起诉、检察和解等方式,切实维护当事人程序权利与实体权利,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2025年,最高检将进一步加强民生司法保障工作,聚焦和优化工作重点,以‘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蓝向东表示,今年将在做好民事生效裁判结果监督这一“主责主业”基础上,围绕三个方面聚力推进:
——加强对农民工、残疾人、受家暴妇女、老年人等群体支持起诉力度,努力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加强对虚假诉讼监督力度,依法惩处利用虚假诉讼实施的逃废债行为,最大限度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
——加强对执行活动的实时、全程监督,跟进健全国家执行体制建设,切实保障当事人胜诉权益得到有效实现。
最高检将及时总结各地工作经验,不断加强对执行活动的监督指导力度。蓝向东表示,对于不当终结执行、消极执行、不依法采取保全措施或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等严重侵害当事人实体和程序权利的违法行为,检察机关要加大监督力度,为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有效实现提供检察助力,着力推动解决执行难、执行乱问题。
蓝向东还透露,新的一年,最高检将进一步梳理民事检察调查核实权运用情况,牢牢把握“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基本原则,不断完善调阅卷宗、检察听证、调查询问、司法鉴定等调查核实制度机制,进一步运用调查核实权查明案件事实,最大限度还原客观真实,纠正民事生效裁判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错误,持续传递更强有力的“检察温度”。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