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月,两会就要召开了。
你猜,
今年的大会上,哪项政策可能会成为年度最热门、也最引人注目的改革政策?
我猜,
大概率是医疗体制改革。
事实上,
医改风暴,已经提前刮了起来。
还记得,
1月18日,上海二十多名专家联名质疑“集采仿制药质量不稳”。又是“麻药不麻、血压不降、泻药不泻”,又是“三分钱的阿司匹林,你敢吃吗”……总之,医生们全在拐着弯的炮轰医改的核心政策之一:带量集采。
两天后,
1月20日,国家卫健委会议上再次铿锵有力的强调“要把医改进行到底,三明医改模式五年内全覆盖”。而三明模式的核心政策中:既有带量集采,又有医院薪酬改革,动的全是医生的肉。
春节前的那一个月,
医改的推动者,与利益的相关者,在互联网上展开着一轮轮的大论战。
今天,用一篇文章尝试性的讲清楚这场即将到来的“医改风暴”,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1
这轮医改风暴的源头,是福建三明市。
三明这个地方,医疗系统外的人可能听起来会比较陌生,会很好奇:
为什么要全国医改学三明呢?
Ok,
我给大家先看一笔账。
2011年,三明全市医疗总费用16.9亿元,其中药品耗材费用10.2亿。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收不抵支约2亿元,欠付全市22家公立医院医药费1778万元……
总结一下——
1、药品耗材,占到了医疗总费用的60%以上。
看病难,买药贵。
2、高昂的药品耗材费用,吃光了全市的医保基金。
医保账户已被击穿。
2012年,三明正式启动医疗体制改革。
怎么改?
Ok,重点来了!
网上很多人都在讲“三明医改”,也在讲以“三明模式”为范本的全国医改。
但是,他们都没有说到根上!
来来来,娃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讲讲。
任何一项改革,都要有初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心”。
那么,三明医改的“发心和初衷”是什么?
是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吃不起药的问题?
有这个原因,但它不是核心!
真正的核心是什么?
医保基金被击穿!
前面已经说过——
医改前,三明的医保基金亏空约2亿元,欠付全市22家公立医院医药费1778万元……说的再直白点,就是医保没钱给老百姓报销医药费了。
怎么办呢?
打开全市的医疗账户,定睛一看:
原来烧钱最多的是药品和耗材,占总支出的60%。
然后,大家开始往下找原因,为什么药品耗材的占比这么高?
原来医院医生的收入和药品耗材的挂钩如此紧密。
一个年收入10亿的亿元,药品耗材的收入竟然能达到将近6个亿。
一个医生这个月能挣多少钱、一个科室这个月的绩效有多少,竟然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能开出去多少检查单、能开出去多少药。
到最后,
还不得是没病小治、小病大治,库库开单,库库开药。
医院、医生和药企,捆绑在一起,嗷嗷叫的薅医保基金。
Ok,医保亏空的问题找到了。
那就解决问题吧。
2
三明亮出了医改的四板斧。
第一板斧,医共体。
医共体,是前些年特别火的一个词儿。
官方层面的解释——
医共体,就是以三甲级医院或区县级大医院牵头,市、县、乡、村等多级医疗组织联动,成立医疗共同体。以医疗集团化方式运营,推进分级诊疗。
大致的意思就是,
有病先去小医院看,有问题/看不了就由小医院转诊到大医院。
不要有个头疼脑热,就往三甲医院专家号上干。既浪费小医院的资源,也给大医院添负担。
注意,
这只是医共体的表面含义!
三明模式的医共体之下,还有藏着一个名为“医保总额包干”的制度。
什么叫“医保总额包干”?
以三甲医院为龙头,统筹其辖区内的社区医院、妇幼保健院、非三甲医院等成立医共体。然后,针对这个医共体内的具体情况,医保和财政会划出一个年度医保总费用:包括门诊、住院、手术、药费等。
这个年度医保总费用,打包划给牵头的三甲医院统筹。医共体辖区内的居民,看病、住院、做手术、买药等报销,都从这个年度总费用里出。
花完了自己解决,花不完的结余可以自己留用。
前面不是说,
医院为了创收,不是喜欢小病大治、过度医疗,动不动就库库开药开检查,掏空医保和财政么。
现在我给你全年报销额度打个包,额度花完了,你医院自己承担,额度没花完,就当你年底分红。
如此一来——
整个辖区的总医疗费用,不就一下子给框死了。
从源头上,杜绝过度医疗,减少医保支出。
第二板斧,DRG支付改革。
什么叫DRG?
大概的意思就是,医保局为每个病种都设置了一个固定金额。如果实际治疗费用超过了医保支付标准,医院就得自行承担差额,并从科室绩效中扣除。
听起来有点迷糊?
Ok,以阑尾炎手术,举个例子吧
DRG改革之前:你需要做阑尾炎手术,医院会根据你的情况出具相应的治疗方案,挂号费、检查费、药品费、手术费、住院费等等,花多少是多少,最后根据总额按比例报销。
DRG改革之后:医保基金设定阑尾炎手术的固定金额,可能就是5000块钱。无论你做了多少检查,买了多少药,手术花了多少钱,医保基金都会按固定限额给医院打5000块钱。如果实际只花了4000,那医院留1000。如果花了6000,那额外的1000就由医院承担。
总之,
也是为了杜绝过度医疗,减少医保支出。
第三板斧,带量集采。
关于这点,应该就不用多说了吧。
反正以前的药品采购,大都是医院说了算。
每年买多少药,买什么药,买谁的药,花多少钱,医院甚至科室主任有充分的自主权。
有了自主权,就有了寻租空间。
这就是上面曾经一直强调的,医院不靠看病挣钱,靠开药挣钱,走了邪路。
集采出来后,
就是把各个医院的各类药品使用量汇总起来,由医保局、卫健委和药监局等部门组成的集采团队去和药企谈判,集中低价采购。
通过集采,
把药品价格打下来是其一,核心是打断医院和药品药企的勾连。
当医院在药品上,没有了采购权,也没有了定价权,自然也就没了过度医疗的诉求。
总之,
也是为了在降低药品成本的前提下,杜绝过度医疗,减少医保支出。
第四板斧,岗位年薪制等薪酬改革。
关于这部分的内容,讲起来很复杂。反正绝大多数人也都不是医疗体系内的朋友,不需要了解的那么详细。
我们只需要记住:
通过年薪制改革,医务人员薪酬不再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
而是,
主要取决于——
职称、职务、工龄、岗位,以及前面提到的医保基金结余。
再直白点说,
只要你多出门诊、多做手术、治愈率高、业务能力够强、工作态度够牛马、能给医保省钱,那就……能赚到相当于过去7成的薪酬吧。
当然,
除了以上四板斧之外,还有很多细小的政策,但核心大致就这么四点。
那么,三明医改有没有用?
我就这么说吧——
医改后,三明医疗费用增长率从16%下降到5%,医保基金从亏损2亿到累计结余超10亿,住院次均费用从6000下降到5000,药品及耗材费用降幅最高达到50%……
从宏观层面上,
三明医改是成功的。
岂止是成功,简直是大获全胜。
但是!
个体层面上,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
3
三明医改,在个体层面上带来了什么问题?
为了这篇文章,我咨询了十余位三甲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朋友,大概能总结出一句话:
救命,但不救人。
怎么去理解这句话?
我尝试给大家举三五个例子。
事先说好!
我非医疗专业人士,这些例子的来源是大碗粉丝中的医生朋友,可能有利益相关,不排除有夸张成分,大家各自体会。
例子一。
临床上有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可以减少激素治疗所带来的上消化道出血。
对于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需要连续使用全身激素(如甲强龙)5-7天。医改之前,医生们会提前用上质子泵抑制剂,来减少激素治疗所带来的胃酸分泌过多,从而避免上消化道出血。
但是!
医改之后,部分地区的医生不敢用了。
为什么?
因为根据医保局要求——
只有明确的消化道出血,才能使用质子泵抑制剂。
提前用药,就是不符合DRG要求,属于超范围用药,要扣绩效。
但是,试想一下:
如果患者是有既往胃病史的老人,因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医生们采用较大剂量全身激素治疗,但因为没有明确消化道出血的证据,所以没上质子泵抑制剂。
大剂量激素治疗,一连灌了五天,老年人不出意外的消化道出血。
到头来,还是得上质子泵抑制剂。
钱省了么?
没有!
人呢?
多受一遍罪。
你说,像这种问题该怎么解决?
咱的那位医生说了个解决方案——
一开始就不要走医保,走自费。
只要走医保,就不能提前用质子泵,因为超出医保局的治疗范围。
例子二。
我们还有个粉丝,在河南某三甲肿瘤医院。
他最近发现,医院开出来的化验单子越来越少,这很不正常。
打听一下才知道,
现在疑似肿瘤患者只能开CT和病理,不能开肿瘤指标化验,开了就不符合DRG要求,要扣钱。
为什么?
因为医保局规定,只有肿瘤患者才能开肿瘤指标。
但是,
你不化验,你咋知道他是肿瘤患者呢?
我问他,那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他说,
还能怎么办,只能不查了。CT能查出来就查出来,查不出来也没办法。
例子三。
我们还有个医生朋友,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
上个月,科室被说超常规使用心监,病人是室颤。
医保问,
病人怎么用心脏监护那么久,只有诊断为室颤,才能用心监。
科室一脸问号,
没有用心监,我怎么知道他室颤?
例子四。
去年支原体爆发季,治疗效果最好的药是辉瑞的进口阿奇霉素(希舒美)。
但是!
很多城市的医院里都找不到进口阿奇霉素,门诊上只能输国产阿奇霉素。
国产的,有没有用?
有用!
但进口的制剂更纯,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
为什么没有进口的?
因为进口阿奇霉素没有进集采,公立医院一般都只能使用国产集采药。
呃……
通过上面四个例子,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我们的医疗,开始变得越来越节省。
对病情的处理,越来越谨慎且消极。
——整个医疗系统,好像全在想尽办法减少治疗或使用更加便宜的药品,以确保治疗流程和治疗费用不超过医保设定的范围和限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医保总额包干、因为集采、因为DRG……
超额,我要补。
结余,我拿钱。
既然如此,为何不节省?
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同样源自于一位医生朋友。
去年,医保为某病种设置了2万块钱的支付标准,他们科室通过努力把治疗费用控制在1.6万,然后科室全员被系统内表扬,还拿到了绩效和额外激励。
今年,
经医保评估,该病种的支付标准降低到1.5万。
用他的话说,
没办法了,只能用更便宜的药。
至于,
更便宜的药有没有副作用、效果好不好、病程是否边长、病人是否痛苦……
管他呢,治好就行了。
救命,但不救人。
4
讲到这里,
你是不是以为我在抨击咱们的医疗制度?
恰恰相反!
为了这篇文章,我研究了各个主流国家的医疗制度。
该怎么说呢?
大都一地鸡毛。
大家都知道经济学的不可能三角,而医疗制度也有不可能三角: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制度,可以同时实现高服务质量、高医疗效率和低医疗成本。
全球各个主流国家,无非都是在不可能三角上,找到有所倾斜的相对平衡。
比如,美国有高效率和高质量,但贵!
比如,英国有低成本和高质量,但慢!
那么,
作为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体制差异”的我们来说——
过往数十年,我们太想在医疗这个公益民生领域,彰显出独有的体制优势!
西方国家所无法兼得的高服务质量、高医疗效率和低医疗成本,我来试试?
试了!
可以这么说,
以中国这种——
十四亿人口的国家,随便一个人在网上挂个号,都能进大三甲医院,见专家教授。哪怕今天没号,大不了就明后天再来。一个城乡居民一年交个三五百块钱,就能实现绝大多数病种70%以上的报销比例……
放眼全球,几乎没有!
那么,中国是靠什么实现的?
凭什么别人都是不可能三角,怎么到你这,就可能了?
屁的可能,还不是政府兜底!
说的再直白点,
我们是以财政兜底的方式,把医疗成本大量转嫁给地方,进而实现了相对的高效率、高质量和低成本。
那么,
关键的问题来了!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医改?
你看都干的这么好了,为什么还要改?
因为,
财政兜不动了。
前面提到的三明医保缺口,只是一扇窗。
窗的另一面是——
全国各个城市的医保基金缺口,正越来越大。
《半月谈》曾有过一个湖南怀化的医保缺口报道。
2010年-2012年,怀化医保基金亏损3832万元,到2013年,仅第一季度,又亏了628万元。
报道中提到:
区内一名国企退休职工,参保职工医保后缴纳了4920元保费,7年间住院17次,医保为其报销了21万元;另一家破产改制的瓷厂,844名退休人员参保后一共缴费115万元,10年来医保基金为他们支出了855万元。
我只想说:
社会主义,是真的好。
但是!
老这么好下去,老这么亏下去,总不是个办法!
怎么办?
把三明模式,覆盖到全国!
什么DRG、包干制、年薪制,都给他用上。
三明已经用事实证明——
这么干,确实能有结余。
救不救人的,救命就行。
5
面对这轮医改风暴,普通人该怎么办?
第一,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决策层说的。
配套这句话呢,还有一大段论述,你们自己去查,自己去品。
比如,
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总之,
以公立医疗为核心的社会医疗体系,只能做到救命。
想要兜底,那是不可能了。
第二,想要更好的,请自费。
正如前面第三部分所说——
有没有更好的自费药?
有!
大激素治疗救命的同时,能不能提前用上那个什么质子泵,提前避免消化道出血,少受点罪?
能!
查CT的同时,不能开个化验单,多查查,安心点?
当然可以!
要么自费,要么走商业保险。
想要医保给你掏这个?
那不行!
上面都说了,
基本医保,保基本。
第三,多去好城市,多待在有钱的城市。
前面提到的“医保总额包干”,就是财政和医保局每年会敲定某一个全年医保费用总额。
总额越大,医院的腾挪空间就越多,治疗手段就越积极。
那么,
这个总额是多少,取决于什么?
财政能掏多少钱,医保还剩多少结余。
多待在财政好的城市!
多待在年轻人多、社保缴纳多、医保结余多、老龄化程度低、医保负担小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