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单从我们自身就医经验看,确确实实能感受到就医费用在持续上涨,“不敢”生病、“小病扛一扛就过去了”“能少去医院就尽量少去”已成为大部分群众的共识和选择,因为,进趟医院少则几百,多则数万元,若没有医保报销纯靠自费,医疗负担就能压垮很多人。前段时间美国发生的“学霸枪杀商保巨头案件”也恰恰反映了美国人民群众对不堪重负的医疗费用以及美国医疗、医保体系的反抗。

诚然,我国从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始,已经取得了弥足珍贵的成果。比如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用占GDP2%的医保费用保障了95%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实现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优不优的转变,越来越多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创新药品纳入到医保报销范围,切实保障了群众的就医需求。

但话又说回来,很多群众依旧有这样一个质疑:为何看病越来越贵?国家的改革成效到底在哪?因此,笔者想就这个问题和大家做个简单的探讨和回应。


全球医疗通胀趋势显著,不可避免但需控制

“通货膨胀”这个词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其反映的是社会整体物价水平上涨的程度,若在医疗卫生领域发生了涨价,就被称为“医疗通胀”,所反映的是医疗费用上涨。

从全球看,医疗通胀趋势都较明显,呈现持续攀升的态势。据《2024年全球医疗趋势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平均医疗成本通胀率为10.1%,高于2023年的9.2%,为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是个什么水平可能普通群众难以准确感受,简单来讲就是,2023年治疗某个疾病需要100元,到了2024年预计就要花费110元才可以!而2024年全球总体通胀率为5.8%,相比2023年的平均值6.7%下降了0.9%。由此可见,医疗通胀率不仅持续上涨,还远高于总体通胀率。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各国在承受如此涨幅迅速的医疗费用上都较吃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预估增长速度为3.2%,基本与2023年持平。

从我国2024年8月29日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下称“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初步核算为90575.8亿元,为近年来首次突破9万亿元(2022和202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分别为85327.5亿元和76845.0亿元),全国人均卫生总费用为6425.3元,比2022年的6044.1元增加了381.2元,是2010年1490.1元的4.3倍。


从另一组数据看,我国医疗费用上涨的趋势或将持续更久。2024年10月11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按国际惯例,当一个社会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总人口的14%-21%,就会被称为中度老龄化社会,达到21%以上为重度老龄化社会。以此为标准,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且有加重趋势。

据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介绍,由于老龄化趋势加速,将带来更大的医疗服务需求,与此同时,医院建设、医保门诊统筹保障扩面等,也会加大医疗需求的释放,但是近年来我国GDP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在这样的局面下,“全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还可能进一步提高”。

是什么原因导致医疗费用年年上涨?

这个问题的答案比较复杂,笔者只能谈一谈不成熟的认识。

首先,笔者认为,大家需要理性看待医疗费用上涨这一现象,这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疑难杂病在高科技医疗设备和创新药物的开发下得到缓解或者治愈,这必然会导致医疗费用上涨。为了保障更多的群体可以使用上创新产出成果,各国医保部门也使劲浑身解数提高报销比例或者降低产品的费用,比如,2021年我国在医保目录调整中将一支70万元的诺西那生钠价格下降至3.3万元,惠及更多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不过,任何涨幅都要有度,都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宜,否则就需要政府干预。


图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2019-2024年销售数据(PDB药物综合数据库国内院端放大市场) 来源:医药地理

第二,医疗费用受到单次就医成本和使用率/量的叠加影响。影响单次就医成本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药品和耗材价格、检查检验费用、医务人员服务费用等,尤其是检查检验费用占据了普通患者就医费用的大部分。到医院开几个检查,动辄上千元,这样的经历我们基本上都有过,设备更新换代一次,费用就上涨一轮,群众苦检查检验费久矣。

基于此,国家医保局自成立以来,便着手推动大范围的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将一些量大价高的检查检验项目合理下调价格,减轻患者看病就医负担。另外,随着药耗集采的深入,部分药耗价格已降低较多,比如,冠状心脏支架从数万元降低至700元,人工耳蜗从20-30万元降至5万元。

第三,使用率/量这一因素就很好理解了,量用的多,费用自然就高上去了,甚至在价格下降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实现医疗费用的正增长。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年诊疗人次越来越多。2023年我国总诊疗人次为95.5亿,比上一年增加了11.3亿人次,入院人次30187.3万,比上年增加5501.1万人次;另一方面,每人/次就医开药量或检查量也呈上升趋势,甚至衍生出“大处方”、“就医先检查”、“不检查不看病”等现象,这不仅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也加重了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针对大处方问题,国家医保局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规范医保药品外配处方管理的通知》,集中治理医保外配处方使用,规定“五必查”:纸质处方使用量大的、单个处方开药剂量大的、同一参保人重复超量开药的、单体定点医疗机构纸质处方开方多的、重点科室医保医师开方数量大的必查。


针对检查检验费用高,除降低单项检查检验费用外,国家医保局在每年的医保基金飞行检查中,也重点检查医院是否存在过度诊疗的违法违规行为。此前,国家医保局就公开点名了数家医疗机构涉嫌过度检查,对患者开展的检查项目临床意义不大,浪费医疗资源。比如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对短期住院患者多次开展“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以及多种基因检测、病毒检测等存在此类问题,涉及费用高达500余万元。

由于医疗行业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普通就医群众只能“听之任之”,所以还需要国家层面大力整治医院的过度诊疗行为。在这两个因素双增的情况下,医疗费用大幅上涨是必然的。

此外,除去正常的通货膨胀外,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疾病的早期诊断率以及部分疾病发病率增加等,都导致整体医疗费用越来越多。

医疗费用上涨是否会带来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首先从美国的说起。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凝聚了全球最强的医药创新,可以说美国让人有可能且快速享受到最好的、最新的医疗服务。但实际上,美国每年花费数万元亿美元,医疗排名仍为最后一名。

不同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美国的医保体系是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据有关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24年,美国的医保保费一路飙升,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都涨了4倍多。家庭医保平均从5791美元/年涨到25572美元/年,个人从2196美元/年涨到8951/年,但美国2024年个人平均收入才5.9万美元出头。相对比我国几百元的保费,美国保费可谓是“天价”。

2024年,独立医疗研究公司the Commonwealth Fund针对10个高收入国家医疗系统绩效展开了一项分析,报告展示了综合排名、医疗可及性、行政效率、公平性、医疗成果、护理流程六大排名。结论是:美国在医疗领域支出最多却表现最差,不仅总体排名最后,公平性、医疗成果和医疗可及性也排在末尾。这恰恰说明了医疗支出多不一定能够换来医疗质量的提升,体制机制是影响医疗质量的关键。


那么我国呢?

一是就医持续便捷。尤其在医保结算上体现更为显著,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行“智慧医疗”政策,从“持卡就医”到“扫码就医”再到“刷脸就医”,满足了居民多样化就医需求,并且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先行先试,探索“信用就医”模式,在医疗机构中开展“先诊疗后付费”,签约患者在整个诊疗过程只需要一次性支付汇总费用即可。另外,持续简化优化异地就医备案服务,打通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路径,让更多的参保群众不再为异地就医和报销“多跑腿”。

二是服务效率持续提升。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三级公立医院门诊患者预约到院后的平均等待时间已经缩短至17.72分钟,相较于2022年的18.09分钟有所减少,体现了医疗机构在优化门诊流程和服务效率方面的努力。此外,全国急诊留观患者的平均滞留时间也从2022年的18.66小时缩短到16.85小时,进一步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而美国群众若需要看专科医生,等待时间从一个月至半年时间不等,急诊病人未得到及时救治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此外,患者在今后无需带着检查检验胶片“东奔西走”。2024年12月1日,国家医保局在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医院正式启动医保影像云共享路径,各省份影像管理机构系统中的影像目录数据可上传到国家医保影像数据云共享中心,全国的医保影像信息将逐步实现共享互通。


那群众到底何时能从中获益呢?

据国家医保局发布信息称,力争2025年底,实现全国医疗机构通过国家医保影像数据云共享中心可调阅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医学影像信息;2027年底,力争实现全国医保影像云数据“一张网”“路路通”,解除广大患者重复检查费时、费力、费钱的痛点问题。

三是用药范围持续扩大。至今国家医保局已连续开展了7次医保目录调整,新调整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达到3159种,其中西药1765种、中成药1394种。中药饮片部分892种。按照映射关系,大约有70%的药品被覆盖在基本医保目录内,同时,医院使用的药品有90%左右都属于医保目录内药品。

四是药耗费用持续降低。我国已开展十批药品集采和五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共纳入435种药品以及人工耳蜗、外周介入耗材、人工晶体、运动医学器械、人工关节、骨科脊柱类耗材、心脏支架等多种高值耗材产品。据测算,2018年以来,药品集采累计节约费用6300亿元左右,其中有80%的节约费用用于支持创新。

当然除了上述内容外,我国政府还做了很多努力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比如,药价治理、规范和整合医疗服务项目、数据赋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等。

所以说,医疗费用增多并不必然带来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主要还是看各国医疗、医保系统以及政府的担当作为如何。最后,笔者在这里想要再次提醒大家,在医疗费用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未参保缴费的群众请尽快参保,千万不要因错过世界上最具有性价比的保障而追悔莫及。此外,有余力的群众还可在基本医保的基础上配置一份商业健康保险,比如惠民保、百万医疗险等,更能全方位降低就医的医疗负担。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鲸鱼

编辑 | 崔秀娟 刘新雨

热点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