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Zetong Li 作者:抖音@Tim在英国
刚刚回国和大学同学聚了一次会,聊了很多人肯定不乐意听、相当扎心扎心但是很现实的话题,就是我们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人生和当下的心态。
概括一下就是,小的时候努力学习考重点初中,再考重点高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大学,毕业后赶紧找工作,工作没有多久,又攒钱付首付,月月还房贷,几十年以后还完房贷,又得给孩子买房子,孩子结了婚,又得带孙子。等到自己真正能够松一口气的时候呢,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慢性病一大堆,离告别人世也就不远了。
你说扎不扎心?
说实话,相比于羡慕我们父母那个时候的房价跟物价,我更羡慕的是我父母那一代人的无知(没有贬义的意思)。为什么呢?我曾经问我爸妈,我说你们是怎么做到收入不多,但又同时可以养活我们姐弟的?交学费啊、满足生活方面的一些供给。
我爸妈说,那个时候就没有想那么多呀,稀里糊涂的就过来了呗。后来我想呢,这应该是归功于他们的无知。他们那个时候不知道某户年入百万,他们不知道有钱人是怎么样生活的,更不知道有些人手里有十几套房子,甚至有些人资产过亿。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呢,无非就是每天午饭时候和同事的一些闲谈、5毛钱的一些报纸以及和他们一起去菜市场买菜的邻居。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讲,并不是知识能够给人带来力量,而是无知给人带来无限的可能性。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过得那么累,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得太多了,看得太多了。现实和基本的差距是越来越大。
你去想想,很多人从小寒窗苦读12年,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好不容易进入了211、985。毕业之后,通过了层层筛选找到了一份月入8000的工作,结果天天996,连奖金也没有,老板还嫌你不够狼性,还和你讲匠人精神。
每个月交完房租、水电费之后,一分钱都不剩。打开直播软件里的博主,动辄就是月入十几万,女孩子个个都嫁了富二代,背上了LV。这种强烈的心理不平和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年轻人产生了一种割裂,他们会说,我努力,还有用吗?我读书还有用吗?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吗?我还需要尊严吗?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你会忽然觉得很沮丧,觉得会很累。想着想着就不想努力了,就想躺平了,可比起其他剩下那些在大城市月入三四千、每天和十几个人挤在出租屋里、只舍得吃素饭、早晚来回一两个小时通勤的年轻人来说,8000元的月薪已经是同龄人里面的头部和榜样了,那么在当今中国社会里面,一个人的成功到底是拿什么来评估的呢?
我想来想去,就是钱。这个社会没有人在乎你快不快乐、健不健康、幸不幸福。在别人眼里,你赚的钱多、买得起大房子,你就是成功了,是幸福的。结果会导致很多年轻人其实穷得要死,但每天都要装。一个月入8000的,已经不好意思张口了。一辆三四十万的车已经不好意思发朋友圈了。你没感觉到吗?你现在每一次刷手机都会刷出一种深深的自卑感和越来越明显的两极分化了吗?
所以上一代父母就很难理解现在子女的累,因为他们在那个时代物资不匮乏,普遍接受文化程度低,大部分人只能做一些脑力程度比较低的体力劳动,甚至房子跟工作都是包分配的,这又导致了他们对累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农民跑的一天,而不是我们这种肉眼看不见的、这种精神上的、人际关系上的和面对未来的那种无力感。
现在血淋淋的现实,就是某公司需要一个研发人员,就有十几个学研发的去应聘,剩下的9个没应聘上的呢,1个去留学了,1个去开网约车了,1个去互联网工作,1个去考教师证了,1个去干销售了,1个去考公务员了,1个去创业了,1个去送外卖了,还有1个呢,在家啃老。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在快乐这件事情上面并没有什么进步,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敢结婚了?不敢生孩子了?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现在太多不幸的人的生活和艰难,他们也看到了有本事的人真的是有本事,看到了有钱人真是有钱,那么还会有几个人甘心接受这种平庸的生活?
所以,当孩子不优秀,你就会感到焦虑和痛苦。虽然知道这样要求孩子是不对的,但是还是要忍不住去要求,因为每个人都很清楚,不够优秀的人将来肯定是要吃生活上的苦的。
现实就是,“老子比你有钱,老子拼的就是爹,老子即使父母和我天天不用工作,也还是过得比你好。”
所以年轻人每一天睁开眼看到的这些只有差距、压力和一点都看不到的未来。
每次说“明天老子辞职不干了。”第二天又得坐在两个小时的地铁上面,累得睡着;每一次洗头的时候抓下来一把一把的头发,却不得不特意的又把头发烫一下;每年公司的免费体检根本不敢去,就怕年纪轻轻得个什么病。
我现在回头看看,人的一生根本就不可能像我们父母从小说的那样“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找了工作就稳定了,结婚生个孩子,日子就好过了。”
很多人就被这些毒鸡汤骗了太多太多年,人的一生本来就是痛苦的,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就在不停地解决问题。而人最累的,不是身体上的负重,而是精神上对未来没有了希望。
所有人都会告诉你,你要过得幸福、要过得快乐,可现实是什么?没有人会对你幸不幸福、快不快乐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