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航师生在甲板上作业。学校供图

  当大年初一的曙光悄然洒向渤海湾,一面五星红旗在“中山大学极地”号的桅杆上,缓缓升起。

  寒风凛冽,冰天雪地间,那抹鲜艳的红色如同一簇火焰,点亮了这片被白色与蓝色笼罩的冰冷世界。在这片遥远而寂静的海域,这抹红色,成为中山大学教授时小松带领科考团队在船上度过春节的强大信念支撑。

  30多名参航师生站在甲板上,望着那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对祖国的无限眷恋,更是对使命的坚定执着。

  这次科考是来自国家的需要。作为全球气候系统中的关键区域之一,北极正在发生快速变化,而这将对我国气候产生哪些影响?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更多渤海冬季海冰高密集度冰区的综合观测数据。

  “中山大学极地”号是我国高校首艘极地破冰科考船,具备极地全海深科考能力。有了“金刚钻”,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下,中山大学牵头组织开展了渤海冬季冰—海系统关键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重大科学考察。

  春节期间,渤海区域的海冰达到了一年中最密集的时刻,冰层厚实,冰面广袤。这正是开展综合调研的好时机。

  时小松望着窗外纷飞的大雪,心中五味杂陈。他何尝不想在春节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刻,与亲人围坐一堂。“但不能再等了!”时小松语气急促地说,近年来,北极气候变化明显,尤其是在2023年,北极经历了120多年来的最暖夏季,“大家都有紧迫感,决心抢抓时机,参航尽快开展此次调研”。

  1月4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从广州南沙起航,前往渤海冰区。从珠江口的波涛到渤海的冰海,科考师生们精心规划了30多个走航站位,一路向北,逐冰而行。

  借助“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强大的破冰能力,30多名参航师生首次深入辽东湾海冰发育地区,进行持续观测。

  在渤海湾的30多个科考站位上,他们在冰冷的海面上忙碌着,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科学探索。他们测量温度、盐度,捕捉叶绿素a的微光,记录浊度的变化,感知溶解氧的呼吸。为更深入地了解这片海域,他们还布放了两个长期观测潜标。

  由于时机难得,作业时间很紧张,大家争分夺秒地工作,有时通宵作业。虽然很辛苦,但丰硕的收获还是让项目负责人、中山大学教授程晓很有成就感:“我们已采集了210份海洋化学样品,以及756份海洋生物样品。还有很多相关数据样品,我们返航后将开展进一步分析。”

  在程晓眼中,这些辛苦采集来的数据和样品,就像是一个个藏着秘密的宝藏。程晓笑着说:“渤海就像是北极变化的一个‘前哨站’。我们通过研究渤海,可以更好地理解北极变化如何影响我国气候。”

  为捕捉更多元、更丰富的数据,科考队在这片被冰雪覆盖的渤海湾,开启了科研设备的海试之旅。

  “此次科考,不仅仅是一艘科考船在孤军奋战。”程晓带领团队将多种高科技手段紧密结合起来。卫星在高空中俯瞰,无人机在低空穿梭,而科考船则在海面上破冰前行,它们从不同的高度、角度,联合开展着海冰同步观测。“这是我们首次在北半球最低纬度的海冰区,进行同步观测。”程晓声音中带着自豪。

  在这场跨越冰海的科学探索中,科考队为开展好船岸协同观测,一路攻坚克难。科考队卓有成效的探索,不但有助于服务辽东湾生态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而且为我国不断完善北极空天冰海立体观测技术与装备体系,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06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刘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