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红军接受国民政府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三师六旅。
三个师的师长每一位都很出名,1955年皆为元帅。可六个旅的首任旅长情况就有所不及,解放战争中大部分都缺乏亮眼的表现,唯有陈赓脱颖而出。
明明六个人在同一起跑线、曾经也只差三名元帅一个身位,怎么突然就把差距拉开了这么多呢?
陈毅元帅在1947年说过:最近粟裕、陈赓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迈进,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这绝非夸张,彼时陈赓率领一支战略兵团单独执行作战任务,麾下有4纵、9纵、孔从洲起义部队一部,发展出以伏牛山为中心的鄂豫陕根据地,打得蒋介石几次飞抵西安督战。
在此期间,陈赓兵团虽名义上还在刘邓大军麾下,但实力已跟挺进大别山后的刘邓大军所差无几,中央还曾经有过成立鄂豫陕野战军的想法。
如果这件事能落实下来,陈赓的历史地位想必还能再往上提。只不过在粟裕“斗胆直陈”后,中央还是决定按照粟裕的规划在中原地区打大仗。
因此,陈赓就随着战略重心的转移而转移,重新归入刘邓大军中。
没能成为野战军司令员,是陈赓的遗憾,但总的来说他在解放战争中非常出彩,后来担任过第四兵团司令员,南下过程中也敢反驳四野司令员的命令。
这些成就,是八路军首任旅长中的其余五位都不具备的。那么,另外的五人分别出于什么原因在解放战争没能跟上呢?
一、343旅旅长陈光
要说在抗战初期最耀眼的八路军旅长,那必然要属陈光,1936年12月他接替林总成为红一军团,1938年2月他再度接替林总成为115师代师长。
数次这样安排,很明显中央有把他当成林总“接班人”培养的想法,奈何陈光最终毁在自己的性格上,115师代师长成了他生涯的最高点。
陈光似乎注定跟上级处不来,入鲁后,跟山东分局书记朱瑞拍桌子;回延安,当众质问毛主席“我哪里对不起你”;去东北,与林总也是几度争吵。
本来在出关之初,陈光还是得到了重用,他与罗帅会合后,一部分山东的老部队仍交由他带领,在黑山和北镇一带建立我军的第二道防线。
但是电台事件,让他跟林总产生了芥蒂。后来的首次解放长春、拉法新站战斗,他都是在没接到林总命令的情况下开打的,这让林总更是不悦。
不过,这时矛盾还没彻底激化,6纵组建后,陈光依然担任司令员。直到1947年南下作战,林总要求6纵撤退,陈光不撤,这让林总被激怒,直接给6纵各师下命令,陈光成了光杆司令。
没过多久,陈光被调离野战部队,解放战争就没什么露脸机会了。这虽然遗憾,但陈光个人的因素占比也很大。哎...
二、344旅旅长徐海东
徐海东跟陈赓一样是开国大将,但他身体早在抗战时期就出了大问题。1938年2月,跟随他多年的张绍东(344旅687团团长)叛变,这把他气得直接吐血。
1938年7月的町店战斗,344旅把伏击战打成了遭遇战,让自身付出很多不必要的伤亡。这两件事让中央非常不满,朱老总亲自前往344旅整训,给徐海东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在《黄克诚自述》就说:“朱总司令对徐海东旅长批评比较严厉。徐海东本来身体就不好,这时更支撑不住了,便请求离开部队去延安治病和学习。后经总部批准,徐海东就去了延安。”
等徐海东身体稍有康复,新四军那边又有合适的职务空缺出来,他就跟刘少奇一起去华中,出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
可惜刚刚转战皖东数月,徐海东又因为旧疾复发口吐鲜血,这个状况只能继续休息,后来的整个解放战争他都缺席。不过徐海东曾经对中央有独特的贡献,即便如此仍是成为排名第二的大将,比陈赓还要高。
三、358旅旅长卢冬生
这位与陈赓也有关系,早年曾帮着陈赓家放牛,走上革命道路也是受陈赓的事激励。土地革命时期,他主要在湘鄂西根据地,是贺龙的左膀右臂,历任红二军团警卫营营长、第7师20团团长、湘鄂西独立师政委等职。
本来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卢冬生已接到了担任358旅旅长的命令,但那时有人仍在批评红二方面军存在“军阀作风”,其中被批得最多的就是卢冬生。
他也是个急性子,面对不实的指责据理力争,因此就被安排去学习,实际没有到任。后来卢冬生腿伤严重,被送到苏联学习,直到1945年9月才随苏联红军回国。
中央对卢冬生还是很重视,先后让他出任哈尔滨卫戍司令员、松江军区司令员等职。可惜在一次外出时,他见到苏军乱兵抢劫,连忙上前用俄语喝止。对方见他有一定的来头担心被告状,便打了黑枪致其死亡,这一年卢冬生才37岁。
四、359旅旅长陈伯钧
这位秋收起义出身的干部,本来也有着极为耀眼的前程,奈何一个巴掌惹下大祸。1937年10月17日,驻于洛川的359旅旅长陈伯钧收到总部消息,让他派人到总部领款,给部队制作冬装。
这让陈伯钧非常高兴,有了这批装备,部队终于可以上前线了。于是他让旅部会计老袁去总部领钱,自己则召集干部们开会,研究冬装制作及开赴前线等问题。
结果会还没开几分钟,陈伯钧就听到外面吵了起来,他出去一看,发现会计老袁在跟一名年轻司机吵架。
上前询问得知,这名司机是刚从苏联回来的技术人才,在军委直属摩托学校任职,此时正要驾车返回延安。老袁希望对方搭一程,但司机宁愿空车也不带,所以就发生口角。
这是个顺手的事,陈伯钧也劝了劝司机,没想到对方正在气头上,同样予以拒绝并言语不逊。如此可把陈伯钧惹火了,抬手就是一个耳光。
八路军讲究官兵平等,纪律方面极为严格,虽说事出有因,但陈伯钧确实违反了规定。所以没多久就被毛主席叫回延安,受到严厉批评的同时还被送到党校继续深造。
1942年,358旅从前线调回负责执卫陕甘宁边区,陈伯钧才得以重返指挥岗位,担任358旅副旅长。
过了6年职务被降半级不说,此后还没有合适的位置了,所以解放战争他也很少指挥作战。
五、385旅旅长王宏坤
王宏坤历史职务很高,但是在解放战争中却不太出名,主要在于他多到后方工作。
本来他是晋冀鲁豫六纵司令员,但他自认为王近山指挥能力强于自己,因此主动让贤,自己返回晋冀鲁豫军区协助主持工作。
后来刘邓挺近大别山,急缺力量补充,晋冀鲁豫军区就陆续组建了几个纵队前去增援,王宏坤是其中的10纵司令员。
但,当王宏坤率领10纵抵达大别山不久,刘邓首长指示他们去开辟桐柏根据地。随即成立了桐柏军区,10纵番号被撤销。王宏坤继续承担二线作战任务。
渡江战役前,刘伯承考虑过让桐柏、江汉、鄂豫军区各自再组建一个野战军,将其合编为第 6兵团,由王宏坤出任兵团司令员,若能成行,王宏坤也能赶个“末班车”。没想到的是,战争进展得太快,已无需再成立更多兵团,最终王宏坤没能担任野战军职务,因而就没那么耀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