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毛主席罕见一次“任性而为之”的一件事,全军授衔这等大事儿,毛主席一不提前告知,二不和人商量,拿起笔就对军委提交的拟定名单做“大幅度”修改。
不仅剔除了四位候补大将名字,还刻意破例提拔了一名开国上将,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可面对大家的质疑,毛主席却一反常态的表示:他要么不授衔,要么就收上将衔。
那么被破格提拔的人是谁?那四位被踢出名单的人又是谁呢?一切还要从头讲起。
1955年全军大授衔之前,毛主席曾多次对授权名单做出修改,并且在名单中划去了5位重要将领名字,他们分别是王震、宋仁穷、周纯全、徐海东。
按理说这四位将军都是资历深厚、战功显著且对于革命做出突出贡献的将领。
可毛主席为什么会觉得他们不合适呢?
要知道,王震将军从南泥湾到新疆建设兵团,都战功卓著,从作风上来说,他敢打敢拼。
1935年陈家河战役。身为军团政委的他,为了鼓舞士气,甚至骑着一匹战马冲锋在前,但他当时代表的是红二军团。
同是红二军团且担任装甲兵司令员的许光达司令,相比王震就更加亮眼。几番比较之下,毛主席只好“忍痛割爱”,把这个大将军衔给了许光达。
第二位被剔除的名单是宋任穷,他参加过秋收起义,上过井冈山,是长征时期的干部团政。资历不可谓不深厚,但是因为他是代表政工人才入选的大将名单,这方面谭政明显要比他更加合适,而大将的评选更加侧重于指挥将领。所以。他的名字也被毛主席划了去。
第三位周纯全,可能他的名望相对于其他候选人略逊一筹,虽然他在红军会师时期,就曾增补为政治局委员。但是在之后。主要从事行政、教育和后勤工作,所以大将评选中也就没有什么优势,被毛主席划去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位徐海东,徐海东的名字被划掉是当时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而且当时的情况也比较复杂,虽然当时被毛主席划去,但在五五年授衔时,依然位列十大将军。
而他之前落选的原因,并非资历军功的不足,抗日战争时期,徐海东担任八路军第 115 师第 344 旅旅长,参与平型关战役等,后因病休养远离了战场。
但是后来考虑到他从黄麻起义以来为革命呕心沥血,还在红军长征时期提供了五千大洋和大量物资的援助,最终还是将他评定为大将。
就在众人还在为“十大将军”的评议因为不同意见而争吵时,毛主席却又提出了一个人应该评为上将,甚至为他不惜违背自己当初提出的评定标准,“破格提拔”他。
那么他究竟是谁,会使得主席为他如此任性?应该说此人是建国以来最强的关系户。
为了让他评选上将,中央干部集体出动,毛主席不惜违反评定标准,多次破格为他撑腰,就连贺龙元帅也为他来回奔波,彭德怀还特意为他打掩护。
当时有人建议:不如把他评为中将吧。
毛主席却说,要么不授衔,要授就是上将。
要知道在此之前,众人一再坚持让毛主席接受“共和国大元帅”军衔时,毛主席便以自己已经不从事军事指挥为借口,立下“已经转入地方工作的同志不参与军衔评定”的标准。
可这个时候,毛主席却又反常的提出要给阎红彦授上将军衔,要知道阎红彦当时正在担任四川省委副书记兼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已经转到了地方工作,明显不符合评定标准。
但毛主席却还是坚持要为他“提名”,毛主席之所以如此任性提名,正是因为阎红彦的陕北红军身份。
阎红彦15岁加入红军,16岁入党,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大队,任大队长后,率部西渡黄河转战陕北地区,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共同创建了陕甘工农红军和陕甘苏区。
刘志丹牺牲后,他是毫无争议的陕北红军代表人物。
阎红彦
武装力量创建:参与创建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大队,为西北地区第一支工农红军,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在武装力量建设方面奠定了基础。
根据地建设:率部在吕梁山区、陕北地区等地开展游击战争,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卫边区与解放事业:抗战时期镇守陕甘宁边区南大门,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各地,为保卫党中央、夺取全国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地方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云南等地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当地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巩固等付出了诸多心血。
一本超级精彩的书 ——《文革前十年史》。
《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承载厚重历史记忆,是了解过去、洞察当下、开创未来的必备之书。
诚挚推荐给每位渴望读懂中国发展脉络、汲取奋进力量的朋友,一起翻开它,于历史书页间探寻前行方向,走好当下每一步,共创国家美好明天。
陕北红军是中国革命军队的重要组成,军衔评定怎么能没有陕北红军呢?
可阎红彦的名字从未在1952年、1953年的评选名单上出现过,也没有参加1953年西南军区进行了军衔鉴定工作,西南军区党委需要重新评议原来的名单。
贺龙元帅特意与张经武个人谈话,当张经武知道毛主席的授意,便主动提出“让衔”,贺龙对张经武的高风亮节大为赞赏,将新名单上报中央军委。
座谈会上,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大家否决了原上将名单中王世泰提案,王世泰也是陕北红军领导人之一,先前担任的军队职务要高于阎红彦,但是他在“五马”问题上犯了错,因而被阎红彦替代代。
没过多久,由于张宗逊改授为上将,上将名单要减少一名。
经军委、中央讨论,削减人选定在王建安与阎红彦二人中。当有人建议阎红彦应改授中将时,毛主席对阎红彦的授衔做出了专门批示
“阎红彦要么不授衔,要授就授上将。”
彭德怀与罗荣桓在受到毛主席的指示后,马上领会了主席的意思,将王建安排除名单以外,保留阎红彦提名,暂缓评选,让阎红彦接任新成立的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使他军职与军衔相配。
1955年9月,共和国军队举行授衔授勋,阎红彦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获得三个“一级勋章”,即: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不过,“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阎红彦对陈伯达、江青等人的做法极为反感,进行了抵制和斗争,遭到 “四人帮” 残酷迫害。
1967 年 1 月 8 日,在昆明饮恨自杀,留有 “我是被陈伯达、江青逼死的” 字条。
1978 年 1 月,中共中央对其冤案予以平反昭雪,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
推荐《红墙大事》
## 红墙内外,风云激荡:一部读懂共和国决策内幕的必读书
在共和国七十余载的峥嵘岁月里,中南海的红墙始终是世人瞩目的焦点。这堵墙内,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堵墙外,亿万人民的生活随之起伏。今天,让我们推开这扇神秘的大门,走进《红墙大事》的世界,一窥共和国重大决策背后的惊心动魄。
这部由权威党史专家撰写的纪实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还原了新中国历史上36个重大事件的决策过程。从开国大典到改革开放,从抗美援朝到香港回归,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的背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书中首次披露的大量珍贵史料,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那些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
在《红墙大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冰冷的历史档案,而是充满人性温度的历史现场。毛泽东在开国大典前夜的辗转反侧,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决策时的深谋远虑,这些历史伟人的真实面貌跃然纸上。书中还首次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周恩来如何在日内瓦会议上力挽狂澜,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幕后故事,香港回归谈判中的惊心动魄。
这部作品最珍贵之处,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中国的最佳视角。通过36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度剖析,我们不仅能看到历史发展的脉络,更能理解中国道路选择的必然性。书中对每个历史事件的解读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有微观的细节呈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墙大事》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启迪当下的力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读懂共和国的历史,理解中国道路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这部作品将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看清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
翻开《红墙大事》,就是打开了一扇通向共和国历史深处的大门。在这里,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温度的记忆;决策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红墙内外的风云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