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过得的是真快啊,转眼就已经开工了,大家都开始工作了嘛,开工大吉啊。

随着进社会久了,自己也奔向30岁了,每年过年回家,感觉变化都挺大。然后和亲友聊天,也积累了不少感慨。

赶着今年开工第一天,就和大家唠唠,我过年期间的一些见闻。涉及到一些观点,仅是我的个人看法,权当交流了。


先说说我老家的背景吧。我来自东北,如果对北望这个名字有所留意的话,多少能发现些端倪。

我当时用这个名字呢,其实就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北望嘛,带点北方的羁绊。

今年过年回家呢,让我感慨最深的就是,我同龄的朋友就业问题。

我从小是在村里的小学读书,后来随父母一起去了城市读书。所以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包括村里、城市的都有。

这样的话可参考案例还比较多。

我认识的同龄人,基本都是去大城市打工,留在本地就业的极少。

有学历的,就业选择多,可以挑选的行业和岗位会更有优势。比如我读博士的朋友,虽说现在学历非常的卷,但选择很多。

想要稳定呢,可以选择高校和体制;想要赚钱,就去私企,年薪更为可观。

我玩的最好的兄弟很优秀,是交大博士,优秀毕业生,他最大的烦恼是选择太多,决定不好。

但即便是他,也很难找到,既适合他,又离家近的单位。

唯一的那个在哈尔滨,有对口专业和岗位,但待遇相对没那么理想。其余是上海、青岛、广州、杭州……动辄上千里地。

其余的小伙伴,也都分散在各个城市。其实最难的,还是我村里的朋友。

他们中大多数,都没有读完高中。个别上了大学,也都非本科,学历没有优势。

这样的话,面临的就业压力还是很大的。

比如我表弟,他从小就不爱学习,初中就不读了,后来十几岁开始,就各地辗转学一门手艺,但后面也没专精一门,只能在厂里做苦差事。

后面网约车兴起,在二线城市跑车,好处是自由,但缺陷是对身体损耗较大。

每天熬十几个小时,早出晚归。再加上现在失业增加,网约车增多,也无形中挤压了他的收入。

我观察下来,能留在当地的,基本以下几种情况。

要么是考入了编制,直接留在本地;要么是家里有生意,外出打工不如帮衬家里,继承店面;亦或是有一门手艺,不可替代。

比如我有个朋友D,从小脑子就灵活,喜欢拆卸电子设备。后面学了修车,现在就在老家镇上开了个修理厂。

虽说赚不到大钱,但每天回家里几公里,不离开故土,生活倒也滋润。

算下来,我们这一批人,其实很多都是被迫离开故土的。如果家里有就业机会,就不可能离家上千里,长途奔袭。

我记得自己大学毕业以后,尝试过在老家找工作,但现实支撑不起我的理想。面对着2、3千的薪水,我甚至都开始怀疑读书的意义。

所以没法子,只得寻觅更好的发展机会。由此,我从毕业后,就换了好几个城市。

这样我们每年回家的次数也屈指可数。

自打工作以后,回家只能赶国庆或过年。但每逢这个时候,又恰恰是人多之际。

总是自觉,对父母陪伴不够,但在现实面前,又无能为力。今年过年回去,好说歹说,带爸妈去哈尔滨玩了一圈。

带他们看了冰雕,还去一些热门景点玩了下。

我是2018年大学毕业,至今7年多的时间。

哈尔滨多了2条地铁。走在街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我去过很多城市,当以游客身份来到我熟悉的地方,多了许多感触。

这两年,哈尔滨火了,根据我体验,在引导和服务方面,做的还算是到位的。看着家乡变化,我自然是非常开心。

也只有家乡发展壮大,才能留住更多的人吧。


接着想聊的就是我爸妈,还有再往上这一辈。

我今年最明显的感觉是,老人变老是很直观的。

我和父母聚少离多,一年就见那么几面。今年回家,感觉爸妈的身体,都出现了很多小毛病。

我爸从前年开始,肺部就不太好,咳嗽较为严重,许是年轻抽烟留下的症状,去看了几次,还是难以彻底痊愈。

今年呢,他肠胃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年轻时,他好酒,50多度的白酒,按斤喝。

今年回去,已经喝不了白酒,啤酒也谨小慎微。

他们俩还好,主要是工作不累。平时做点小生意,不用劳作。

而且面临最大问题养老,也有一定的保障。我妈妈买了社保养老金,还有商业养老金,每个月领算下来,领个三千多,在小地方绝对够了。

我爸他当初对养老金嗤之以鼻,已经错过了交社保养老金的时间。

我让他补了城乡居民养老金,按最高档次,每个月也只能领800多,有点少,我后续可能会考虑给他在补一些。

虽然他们俩养老金并不算充足,但至少做了规划。如我父母这个年龄,其实有很多人,养老这事还挺严峻的。

比如我大姨,是和我家比较亲的,我前面举的表弟,就是她的孩子。

他们现在面临一个难题,就是虽然到了养老的年纪,但花钱地方众多,无暇养老。还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是,身体再日益的下滑。

我大姨是在服装厂里上班,以前轮班倒,做苦活,也能赚6-7千。

但去年开始,患上脑梗,身体一半失去知觉,通过治疗,有所好转,但已经无法从事之前的工作了。

我姨夫做的是力工,每趟赚的其实不少,但扛楼对身体损耗非常大。

去年我姨夫就因腰的问题,没法从事原先工作,托人找活。今年开始呢,就打点轻松的零工,当然收入也骤降。

他们家现在压力,都落到我表弟和弟媳身上。而除了上一辈的养老外,我表弟家的娃,现在开始上小学,也要准备一笔开销。

现在面临这种情况的,并非个例。我们村很多家庭,都会面临,往上老人养老规划不够,往下第三代孩子的花销压力山大。

我之前调查过,村里们其实多数家庭,都没有交养老金,即便是城乡居民养老金,都没有。那等到60岁后,能领的就只有每个月不到200的基础养老金。

所以有的时候感慨,养老这件事,对于多数人,都是事到临头才意识到。能提前做规划的真的是少数。


再和大家聊聊孩子

我今年回家,面临最大的压力,就是催生。

我爸妈属于那种特别喜欢小孩的。

但我本人,对孩子其实没那么向往,而且本身自己也没想好,定居在哪,所以对要娃这事,总是一再推脱。

我觉得类似我这个年龄,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想法。这就导致,新生儿严重不足。

最直接的观感,就是各地小学的数量。

去年,我看过财新的一篇报道。以鹤岗为例,说整个县城,所有小孩凑在一起,才能组成一个小学。


我小的时候,虽然中途转学到了城市,但对村里的小学印象还是很深的。

那个时候呢,我们是两三个村子的孩子,一起都去那个小学读书。

一个班大概40多的孩子。就是能感受到,每次到上下学的时候,村子都会熙熙攘攘的。

但现在呢,我们村里的小学,已经荒废快20年了。和我同一届的,上完五年级,就是小学的最后一届。

我算了下,2007年到现在,已经快20年了。然后自此以后,村里有孩子要读书,就得去乡里或镇上。

再到现在,有小孩的,就必须去县城读书。

东北的小学如此之惨,原因还挺多的。有计划生育的原因,本身一家就一个娃。而我爸妈那辈,四个孩子都算少的。

有年轻人不愿生娃的原因,但这个属于是人类发展必然走向。随着经济、文化进步,人会更自私,更注重生活质量,生娃不再视为人生必经之路。

当然还有人口迁移,比如说我如果有娃了,也不会让他留在老家,会跟着我一起在就业地读书。那家乡原本的名额,就填充进了大城市,自然学校数量就骤降了。

近几年来,我回家的感受,大抵都是如此。这些困惑,有些是时代、地域,有些是个人选择导致的。

当然我也看到了,这些年家乡的发展。因为早些年的时候,我们那里交通非常不便利。而如今,村子里几乎每户都有了车,道路也都较为平坦了。

不说太远,就我初中那会儿,村里的路,要是遇到下雨天,别提多难走。后面我上了高中,修了路,算是好了许多。

说了这么多,放一张家乡的照片,希望老家能越来越好。


只是,很遗憾的是,我现在离家越来越远,每年只能在过年回去,才能见到记忆里的雪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