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志诚,今年六十岁,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小县城。

年轻时,家里条件一般,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供我念完了中专。

毕业后,我进了一家国企工作,一干就是四十年。



单位效益不错,虽然辛苦,但收入稳定,去年底正式办理了退休,退休金每月五千多,算是这座县城里比较体面的收入水平。

我和妻子王秀兰是通过熟人介绍认识的,她比我小两岁,性格温和,持家有道。

结婚后,我们有了一个女儿,取名李然。



因为是独生女,我们对她格外疼爱,供她上学、读大学,后来她考上了外地的研究生,我们更是倾尽所有支持她。

她毕业后留在南方工作,嫁给了同学赵明,结婚时我们出了二十万的嫁妆,还帮他们付了房子的首付。

这些年,我们省吃俭用,手里攒了一点积蓄,想着以后养老用。前阵子,李然和赵明带着孩子回来,说是给我庆祝退休。本以为是一场温馨的家庭团聚,没想到,却让我听到了一场寒心的对话。



那天是正月初七,李然和赵明带着五岁的儿子回来。

饭桌上,气氛还是热热闹闹的,妻子做了一桌子好菜,孙子也围着我撒娇,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饭后,妻子去厨房收拾,我带着孙子在客厅看电视。



李然和赵明去了卧室,说是给孩子换衣服。

可能是屋门没关紧,我隐约听到他们低声说话。赵明的声音压得很低:“你爸现在退休了,手里肯定有不少存款,你们县城的房子也能卖一笔钱……要不,让他们把房子卖了,跟我们去南方住?”

李然犹豫了一下,说:“可是,爸妈在这里住了一辈子,真的愿意去南方吗?”



赵明低声笑了一下:“那就看你怎么劝了。你跟他们说,帮我们换个大点的房子,以后孩子上学也方便。反正他们年纪大了,住在哪里都一样,跟着我们还能帮忙带孩子。”

听到这里,我的心猛地一沉。

我一直以为,女儿回来是为了陪伴我们,没想到,她竟然是打着这样的主意。我们省吃俭用了一辈子,攒下的这些钱,居然成了他们眼里的“资源”。



那天晚上,我辗转反侧,心里五味杂陈。妻子察觉到我的异样,问我怎么了,我只是摇摇头,说没事。她信以为真,转身去睡了。我却再也睡不着,脑海里回忆起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当年,李然考上大学,我们高兴得不得了,四处借钱凑学费。

她在外地读书的那些年,我们舍不得吃穿,省下钱给她寄去。

她结婚时,我们拿出积蓄给她买房,想着她能过得好一点。

可是,现在,她竟然想让我们卖掉房子,去南方给他们带孩子?

第二天早上,吃早饭时,李然试探着问:“爸,退休了,你和妈有什么打算?”

我放下筷子,看着她,淡淡地说:“没什么打算,就在这里住着,老伙计们都在,习惯了。”

她笑了笑,继续试探:“那……要不要考虑来南方住?我们那边环境好,你们也能帮我带带孩子。”

我看着她,没有回答。赵明在一旁插话:“是啊,等孩子上学了,我们可能更忙,你们要是在那边,就能随时帮忙接送。”

妻子听了,倒是有些心动,问我:“要不,我们真去试试?”

我摇了摇头,语气坚定:“不了,老家住着踏实。”

李然的脸色有些尴尬,勉强笑了笑:“爸,你是不是舍不得房子?我们可以帮你在那边也买一套小的,住得舒服。”

我看着她,心里一阵发苦。她是真的以为,我是舍不得房子吗?我舍不得的,是这一辈子的根,是那些老朋友,是这座熟悉的小城。

接下来的几天,李然和赵明一直在旁敲侧击,试图劝我们去南方。我看得出来,他们的重点根本不是我们的生活,而是我们的存款和房子。

我没有当面拆穿他们,但心里已经有了决断。

正月初八一早,他们收拾东西准备回去,临行前,李然拉着我的手,说:“爸,你再考虑考虑,南方真的挺好的。”

我笑了笑:“你们好好过日子,不用惦记我们。”

她的脸色有些不自在,但还是点点头。

送走他们后,我回到家里,坐在沙发上,心里说不出的失落。妻子在一旁叹了口气,说:“你是不是也觉得,他们这次回来,主要是为了房子的事?”

我抬头看着她,苦笑了一下:“你也看出来了?”

她点点头,眼里有些黯然:“他们年轻人,过日子压力大,可能也没想那么多。”

我沉默了很久,轻声说道:“不管他们怎么想,我们的晚年,还是得靠自己。”

这几天,我开始考虑一个问题:我们的养老,究竟该怎么安排?

女儿终究是有自己的生活,不管她是真心还是算计,我们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她身上。

于是,我开始打听附近的养老院,想着以后能有个去处。我也决定,把手里的钱好好规划,确保自己和妻子能安稳度过晚年,而不是到时候被迫依附在别人家里,看人脸色。

这一生,我们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到了晚年,不能再继续牺牲自己了。

我想,或许这就是做父母的觉悟吧。孩子终究要飞向自己的天空,而我们,也要为自己的人生,做最后的安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