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8

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八,一年一度的四川隆昌舞龙文艺展演在莲峰公园举行,来自隆昌市13个镇(街)的舞龙队伍同台献艺,各展风采。

13支舞龙队中,有一支队伍有些特殊,不仅年龄结构跨越大,最大的52岁,最小的16岁,而且10个队员中有8个都是村干部。“我们这条‘龙’有一千多年历史,可以说是13支队伍里最老的龙。”演出结束后,隆昌“双凤龙灯舞”大金龙第三十四代传人江斌为封面新闻记者讲述了一个非遗传承的故事。


隆昌正月初八舞龙文艺展演(图据隆昌融媒)

双凤龙灯舞起源于唐朝

每年春节走街串巷拜年

隆昌正月初八舞龙节由来已久,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隆昌建县,那年的正月初八即隆昌县城的第一个逢场天,又叫开场日。为庆祝开场日,县城里举行了盛大的舞龙仪式,以示庆祝,从此舞龙这一习俗便流传下来,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相比隆昌正月初八舞龙,“双凤龙灯舞”的历史更加悠久。双凤镇坐落在成渝古道上,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就开始在此设“来凤县”,后设双凤驿。县人认为不能有凤无龙,于是县衙下令:来凤境内必须耍龙灯,以求得风水和谐。从那时起,龙灯成了双凤人心中的神圣之物,耍龙灯寓意着吉祥、幸福和风调雨顺。

从唐朝开始,双凤镇就流传着这样一个习俗:但凡逢年过节,就会窜出许多条由人舞动的“龙”,在小镇的大街小巷四处游动,挨家挨户地给大家拜年。


双凤舞龙队表演

村干部当舞龙队主力

能迅速集结外出表演

今年62岁的江斌从小就喜欢舞龙,8岁那年便登台表演,33岁时正式成为“双凤龙灯舞”的大金龙传人,舞龙头至今。

2月5日当天的舞龙表演,江斌没有登场,而是把机会让给了徒弟们。因为中间穿插有文艺节目,双凤镇舞龙展演排在第11个节目登场。

演出中,10个队员,1人手持龙珠,9人舞动龙身。在激扬振奋的音乐声中,大金龙时而翻江倒海,时而蜿蜒盘旋。队员们默契配合,不仅做出了盘龙、穿龙等常规动作,还完成了鸦雀抬梁等高难度动作。

江斌说,这支队伍成立时间只有4年,10个人中有8个村干部,其中3个是村书记,5个是村委委员。以前,舞龙队队员大多是双凤镇的村民,平时大多要外出务工,年底回来也很难挤出时间排练,更别说参加日常外出表演了。

于是,双凤镇便成立了这支村干部为主力军的舞龙队伍。平时大家在各自村忙工作,排练或者外出表演时能迅速集结。光是2024年,他们就外出表演了36场。


双凤舞龙队亮相

52岁村书记毛遂自荐

16岁小将自豪传承非遗

52岁的黄大水是舞龙队年龄最大的队员,也是双凤镇秧田村党总支书记。组建舞龙队时,镇上要求一个村出一个人,从小就喜欢舞龙的黄大水毛遂自荐。

“我就是看着舞龙长大,小时候最喜欢跟着龙灯撵,有时撵几公里都不觉得累。”那段有趣的童年往事,黄大水记忆犹新。

真舞起来后,黄大水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不仅考验体能,而且还考验技巧,需要和队员们不断磨合,才能让整条龙更加灵活。舞龙三四年来,他发现这项运动确实能够强身健体,提升精神面貌。

16岁的叶绿是队伍中最小的成员,还在隆昌七中念高一。虽然舞龙才一年,但是他已经能熟练地站在队员的肩上,展现青春阳光的一面。叶绿说,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只要舞龙队需要他都会坚持下去。在他看来,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每次演出结束,都有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江斌透露,为了更好地将双凤龙灯舞这一省级非遗传承下去,当地作出了很多努力。例如与西南政法大学签订框架合作协议,盘活辖区内闲置学校用于打造非遗保护传承基地,让非遗走进校园,利用体育课时间教学生舞龙。

近年来,双凤镇组建了由镇村组干部、教师、党员、群众组成的双凤龙灯表演队伍十多支,在各级各类活动中舞出非遗风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